馬俊🏇【广粤文化会馆】,阿Sa广粤文化会馆,VV,广东洪拳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广东洪拳

2021-09-08 阅读 4211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洪拳,广东名拳。有俗称“前五虎”和“后五虎”之说法。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洪拳早期的打法,有人称之为“老洪拳”,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风格特点为抱拳时将前臂伸出,两肘夹在肋骨间,出手时,后手跟在前手的肘关节附近,前后手交替变换迅速。短桥技法,高马快步,疾促灵巧、桥沉短劲、手法善变。其技击原则是“挑劈护中,硬桥逼封,松紧相随,马到手到,连环进逼,正面突破”。不但以其强硬的桥手近身进逼抢封对方的二门手(上臂),使对方难以发招,而且还善于以步法入马锁脚。形成了步步进逼、环环紧扣的技术风格,因而需要练习者有深厚的桥功与善变的桥法,以及灵活兼稳实的步法。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这“前五虎”体系的洪拳,招式缜密,法度严谨,步马稳实,变化巧妙,跳跃较少,脚法不多。即使用脚,也多用低脚,钩踩为主,运动范围不大,可谓“拳打卧牛之地”。这种套路与拳法较长时期深深地扎根于珠三角一带。具有代表性的套路有“撞打拳”、“千字拳”、“五形拳”、“万字拳”等,虽然套路的数量不多,但自成一格,故不失为南派拳术中短桥手法的佼佼者,即使在全国众多的拳术种类来说,像“前五虎”洪拳手形、技法的拳种也是罕见的,它正是传统洪拳的精粹所在。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这拳法在较远时期,以铁桥三为代表,至清末民初,广州地区以邓龙名列前茅。当今能继承此道者可谓凤毛麟角,据了解的,如今对“前五虎”洪拳尚有深刻造诣者,邓镇江师傅(邓龙之孙,邓锦涛之子)是其中的精英人物,不可多得。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洪拳的另一体系是“后五虎”体系。是近代形成的,其中以黄飞鸿为代表人物。抱拳方式与大多数拳种相同,将拳头抱在腰的两侧。是长、短桥结合的体系,特点是:步形低,步幅大,步法亦较多,手法以长、短桥并用,既有短桥手的桥法、疾劲,又有长桥尽膊的大砍大杀,大开大合,出手凶猛激烈,较“前五虎”更具可观性,也比“前五虎”容易掌握,因而更为人们喜爱,传播更为广泛。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主要传播地区有广州、佛山、港澳以及欧、美等华人聚居地。从技术原则来说,相比之下,“前五虎”偏重于稳打稳扎,搭桥问打,接招破招。而“后五虎”即可大砍大劈,强行突破,又善穿插闪击,短守长攻,闪展跳跃,内容更为丰富。其代表套路有“铁线拳”、“伏虎拳”、“虎鹤双形拳”,俗称“洪拳三宝”。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总的来说,洪拳的风格是功力沉雄,稳健威猛,长短并用,松紧有度,刚劲为主。人们称其“硬桥硬马”的说法虽然有所偏颇(如果懂得洪拳内涵者,绝不会有此说),但粗看外形,倒也比较概括地说明了洪拳的特点。其实,“活桥活马”才是洪拳的真谛,“硬桥硬马”只是外表而已。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至于要具体地说到洪拳的各套路的特点,训练方法以及应用技巧,恐怕须数十万字的专著方能胜任,否则,泛泛之谈,如同未说。本文目的只是对广东洪拳作一个粗略的介绍而已,同时认为,如此风格独特,甚具强身与实用且有相当可观性的拳种,在神州武林中应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并当以光大发扬。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195
2
0
4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馬俊🏇【广粤文化会馆】

做自己该做的事!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