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滓洞,即渣滓洞看守所旧址,是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属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主要旧址之一。
• 历史沿革:1920年,商人程尔昌开办渣滓洞煤窑,因渣多煤少得名。1943年,中美合作所成立,白公馆看守所改为第三招待所,军统总务处长沈醉选中渣滓洞改建为看守所。1946年7月,渣滓洞与白公馆看守所合并,次年4月,关押人员全部迁回白公馆,渣滓洞一度闲置。1947年12月,因“六一”大逮捕,渣滓洞作为重庆行辕第二看守所重新启用。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在此制造了“11·27”大屠杀,仅有15人脱险。
• 建筑布局: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势险峻且隐蔽。看守所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放风坝,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女牢2间,墙上写有瓦解革命者意志的标语;外院是特务办公室、刑讯室,有辣椒水、老虎凳等酷刑刑具,墙上写有“同化”特务的标语。
• 文化意义:曾被囚禁于渣滓洞的革命志士罗广斌、杨益言根据经历合著了长篇小说《红岩》,该书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影响深远。渣滓洞于1988年被评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成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重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