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赏析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甚至灾难,首先要学会承受,然后奋起。正如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埋怨环境,天昏地暗;改造自我,天高地阔。”
面对苦难的微笑和感恩,是“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共同心理,他们借此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形象。其秘诀就是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表述为“儿子与母亲”的关系。如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中就表现了这样的观念:“反右派”运动是母亲打儿子,儿子虽然被虐待,但不应抱和记恨,而要继续爱母亲。
舒婷接受了这一逻辑。她始终相信一切都是美好的。她希望在这片荒原上耸立起一座未来希望的高峰,让四周的原野和群山都聚拢而来。她将此诗谨献给读者,希望能重新焕发他们对未来的希望。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她坚信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她坚信人性的回归马上将成为现实。这使她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时代的主流精神的代言人。她的诗很大一部分便是通过哲理的思考透视生活的深沉美好,显示出诗特有的激越式忧伤。
在此诗中,舒婷更强烈地表现着这种美好的信念,她告诉青年朋友虽然许多“大树”被“暴风折断”,但是“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只要永不言弃,“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便可以赢得美好的生活。舒婷在此诗中表现出她特有的温情、浪漫和理想主义色彩。“一切”是有回转的余地,都不是全面的否定,体现了女性的温柔和浪漫的情怀。“不是一切大树,都被大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从这节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舒婷运用了一系列的否定句式,但是气势并不是非常强,有点类似于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静静地读这首诗,我们很容易被诗中饱含的深情所打动,在舒婷看来,“一切的现在都在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未来”是积极向上的未来,因为有爱,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养料,有希望,希望是我们须为之坚守的责任。“大树”、“种子”、“真情”、“梦想”这些词语无不包含着希望,而且还有女性特有的柔情,不像男性的那样刚硬、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