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
作者:康桥
老周退休前在单位是个处长,在位时,大小也算个人物,总是说上句,有着很强的优越感。退休后,生活一下子没了重心,朋友也少了,心里空落落的。偶然一次机会,他接触到了朗诵,想着这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展示自己,说不定还能找回点从前的风光,便一头扎了进去。
老周第一次去上朗诵课与老师互动时,就出现了状况。他平翘舌不分,把朗诵的“诵”由平舌音读成了翘舌音,把春天的“春”由翘舌音读成了平舌音。老师耐心纠正,他表面接受,但心里却满不在乎:“这有啥,差不多就行了,我以前作报告,谁挑过我的读音了?” 朗诵讲究情感抒发,可老周一张嘴,干巴巴的,像在念公文。同学好心提醒,他脖子一梗:“我念了大半辈子文件,还不知道怎么读?你们懂什么!” 大家都觉得这老头太自负,不好相处。
为了让老周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老师给他报了一个社区朗诵比赛。老周自信满满,觉得凭自己的身份和多年的功底,拿个名次不在话下。可到了台上,一开口,台下就传来一阵窃笑。他的发音错误和毫无感情的朗诵,与其他选手形成鲜明的对比。老周涨红了脸,尴尬到了极点,勉强念完,匆匆下台。这次比赛的惨败,像一记重锤,敲得老周有些发懵,可他嘴上还不服输:“这比赛肯定有黑幕,评委懂个啥呀!”
老师看出老周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没有直接批评他。一天,老师邀请老周到自己的茶室,一起品茶。老周心里犯嘀咕:“这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走进茶室,一股清幽的茶香扑面而来,一抬眼,看见正面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宁静致远”,耳畔萦绕着若有似无的丝竹声。
老师熟练地煮水、温壶、摇香、洗茶、泡茶、出汤,动作行云流水。他给老周倒了一杯:“大哥,尝尝这茶。” 老周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味道还行,就是淡了点。” 老师笑了笑:“大哥,估计平时你也没少喝茶,但方法可能太简单了。喝茶不能性子急,要慢慢饮、细细品,品它的香气、滋味、口感,每一口都有不同的感觉。这就像朗诵,不能急于求成,每个字、每个音、每种情感,都要认真体会,细细揣摩。”
老周听了,若有所思,但还是没完全听进去。不久,区全民阅读协会有个选拔活动,老周想着自己这段时间也练了不少,参加选拔肯定没问题。结果,他又一次碰壁,连初赛都没通过。这次,老周彻底消沉了,他开始怀疑自己不是学朗诵的那块材料。
老师再次把老周请到茶室。这次,老师没有马上泡茶,而是问老周:“大哥,你知道为什么你一直进步不了吗?因为你太爱面了,放不下身段,听不进意见。朗诵不是自我表现,要用心去感受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情感,把自己完全融入进去,才能表现出文字的精气神。” 说着,老师又开始泡茶,这次,他让老周自己动手。老周学着老师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泡茶,看着茶叶在水中翻滚、舒展,最后沉淀,归于平静,他突然有些感悟。
从那以后,老周像变了个人。他不再抵触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建议,每天早早起来练习发音,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纠正平翘舌,反复琢磨每一篇稿件的情感。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周的朗诵水平突飞猛进,在汇课时屡屡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国庆节前夕,市里组织一场朗诵比赛,老师鼓励老周参加。这次老周坐了充分准备,每个细节都不放过。比赛那天,他走上舞台,自信满满。一开口,字正腔圆,情感充沛,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台下的观众和评委都被他的朗诵深深打动。最终,老周力挫群雄,拔得头筹。
勤奋踏实的学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老周的朗诵水平渐入佳境,后来居上,成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但老周没有满足于此,他看到网络直播兴起,便开始在网络平台上直播诵读,并把自己的朗诵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喜爱。这天,为了表达谢意,老周特意来到老师的茶室。
在茶室里,老周和老师相对而坐,老师依旧熟练地泡茶。老周感慨地说:“老师,多亏了您,要不是您用茶开导我,我可能还在原地踏步。” 老师微笑着说:“其实,是你自己愿意改变,这茶只是个引子。学朗诵就像这杯茶,有起有伏,有苦有甜,只有抛弃浮躁,静下心来,才能品到其中的韵味。”
两人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香在唇齿间散开,就像老周的朗诵之路,经历波折后,留下的是满满的回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