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羽,VV,国家记忆(三十二)

孜羽

国家记忆(三十二)

2021-10-23 阅读 1741
孜羽
孜羽
国之栋梁——李四光
朗读:孜羽
国家记忆_32_-孜羽-未知
00:00
05:48
李四光被誉为中国大地之子,地质之光,是中国现代地质学奠基人,地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挑战“贫油论”的实践者,为“两弹”研发助力功臣。
李四光1889年出生在湖北黄冈县,蒙古族,他自幼聪明且勤奋,立志将来造出第一流兵舰,扬我国威。15岁东渡日本学习造船专业,但当时的中国没有钢铁不能造船。无奈他又远渡重洋去英国留学,考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和地质,1919年获得硕士学位。1920年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去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授,同年8月参与筹建国立武汉大学。1931年李四光被英国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挪威奥斯陆大学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鉴于李四光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地位,蒋介石多次表示要其出任教育部长,大学校长或驻英大使,都被他拒绝。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几次大的变革,辛亥革命的经历,使他得出应以科学来改变旧中国面貌的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科学救国”的理想已是难以实现的幻想。在困顿与痛苦中,李四光逐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两次见到周恩来,后来他说“我在周先生身上产生一个最大的感觉,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这也是他在国外那么热切地怀念祖国,那么坚定地返回新中国的一个根由。
1949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即,李四光回国之路异常艰难,国民党政府百般阻挠要挟李四光。李四光夫妇二人冲破重重阻力,辗转几个国家直到1950年5月终于到了北京。到北京后李四光就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高潮中,他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回国时他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玛仪,为中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就此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根据他的理论与思路,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又发现一系列铀矿床,其产量已经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为我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中国“贫油论”笼罩着学术界,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他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七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的石油。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功勋。
李四光一生经历了祖国几次伟大的社会变革,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由一个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了“科学救国”的道路,最终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毕生为繁荣中国近代科学事业,提高地质科学水平,发展地质工作,做出了光辉业绩。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383
0
0
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孜羽

Ta好像忘记签名了...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