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姗,1952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台北市,著名女演员、琉璃艺术家。
1984年主演电影《小逃犯》获得第2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85年主演电影《我这样过了一生》,蝉联第2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86年主演电影《玉卿嫂》获得第29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中国电影一百年100大明星”之一。
1987年,杨惠姗在颠峰状态宣布息影,投身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创立琉璃工房,研究特殊的琉璃脱腊铸造法。杨惠姗也是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少数推动者之一。
而她在演艺事业全盛时期毅然离开影视圈,与导演张毅投入琉璃艺术的创作,并于其后成立琉璃工房,多年来几乎都以琉璃艺术工作者的身份现身,现为琉璃工房的创始人与艺术总监。
她曾表示,药师如来发愿之愿词:“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是她创作的力量来源。她以琉璃艺术的不断精进为职志,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琉璃艺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先后曾任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学系顾问教授、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玻璃美术馆示范教席、法国马赛CIRVA玻璃艺术中心示范教席、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客座授课。
由于设备不完善与经验不足,杨惠姗与张毅对琉璃技法的摸索之路长达三年半,曾负债多达7500万,仍未完成一件作品,而烧坏的琉璃作品皆被埋在淡水琉璃工房的后院,至今成为深一公尺多,面积10余平方公尺的琉璃冢,时刻提醒着伙伴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
杨惠姗曾言:“学习无捷径,惟用心而已矣。”她形容走这条路,像进入一个又黑又长的隧道,但只要前面有微光,她就坚信能够走得出去。
1987年,进入琉璃行业起,之所以选择脱蜡精铸为技法,是因为相信它有比较大的创作空间;有关此技法的背景知识,杨惠姗与张毅一直禀信书上所说:“源自于埃及,19世纪在法国振兴。”数年奋斗的目标,只为达到“只有法国人才能掌握的独门密技。”
然而,在1991年,琉璃工房被正式邀请参加日本晴海举办的世界性工业商品展中,日本玻璃艺术学者,也是著名收藏家由水常雄在谈话间透露,其实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过脱蜡铸造技法,建议他们去看河北省满城县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琉璃耳杯。
这让杨惠姗与张毅备受震撼,决心为中国琉璃发声,而这仅只一掌之大的西汉耳杯,成为了琉璃工房安身立命的基础,“薪火相传中国琉璃”、“中国文化是我们的尊严”也从此成为琉璃工房不变的中心理念。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