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雨🍁四五三七,如何让声音更有穿透力,VV,声音还不够“穿透力”?学会用“唇颤音和叹息滑音提高共鸣!

蓝雨🍁四五三七

声音还不够“穿透力”?学会用“唇颤音和叹息滑音提高共鸣!

2023-09-28 蓝雨🍁四五三七 阅读 1791
蓝雨🍁四五三七
唇颤音和叹息滑音唇颤技巧可以非常好地展示发音原理。当一边哼哼(“b-b-b-b-um”,就像摩托车发动机发动的声音)一边向里吸气时,产生的效果与空气流经声带时很类似。这一练习如能配合饱满的气息以及放松的发音器官将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唇颤音及叹息滑音和唇颤音类似的练习是“叹息滑音”。用大量气流以下行模式发声,例如一个五度音程或者八度音程。推荐大家用下面的练习1、练习2进行叹息滑音的训练。想象呼气时是通过眼晴的部位,而不是嘴或者喉咙,明白要发出完全共鸣的声音需要调动起整个声道的运作,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既柔和(低泛音)又能如“铃声般响亮清脆”或明亮(高泛音)。练习1练习2尽管我们不能将嗓音定在发声机制中的某一部位,但是声音位置这个词还是经常被用来形容歌手自由轻松演唱音调时体验到的感官感觉。声音位置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主要由上颌以上的头部体验到的感觉,而不是嘴部或者喉咙。这并不是说歌唱的时候不需要用嘴或喉咙来发出共鸣的声音,它们都是发出一个完全的共鸣音所必要的部分。我们不能故意迫使嘴和喉咙发出共鸣声音,因为这样做只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感,反而会影响声音的放松。带有判断性地去听很多业余及专业歌手的演唱能让你对不同类型的发声有更深的理解,尤其要观察音质与声道(喉咙、嘴、头部)发出的共鸣之间的联系。那种经常在流行歌手或音乐剧歌手中听到的扁状、大张嘴形的“打开”或者“假声”的音质代表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嘴部共鸣,这种方式伴随有大量高泛音,而只有少量的低泛音。相反地,在演唱古典作品的歌唱家中常常可以听到的故作低沉的音调,尤其是低沉的男声,这代表了着张化的喉部共鸣,伴随有大量的低泛音而很少有高泛音。基于声乐教师的经验,大多数歌手,不论是通俗唱法的还是古典唱法的,都会倾向于运用过多的嘴部共鸣而缺乏平衡性的共鸣,这一现象的结果就是为了发出优美的声音而显得“过于刻意”。怎样才能达到平衡的共鸣效果呢?因为每个人独特的歌唱经历和观点都不尽相同,某些发声方式常常被错误地解读。例如,偏好温和、柔美声音的歌手可能会认为带鼻音不好听或者剌耳,与此同时,偏好明快、响亮声音的歌手则会认为那以头部共鸣为主的声音太过像“鸣叫”或者虚弱。大多数歌手和教师认为振动的感觉应该主要发生在面部—眼周部分和两眼之间的鼻梁部分。想要取得更多的头部或鼻腔共鸣,一种较常用的方法要涉及到鼻辅音,尤其是m”和“n”。哼唱是一种很普遍有效的声乐技巧,就是因为其中含有鼻辅音“m”。鼻腔共鸣练习在发声练习之前,确保舌头是在微微地触碰你的硬腭(上颌前段的那块骨脊),而不是软腭(硬腭的后面部分,与小舌头相连,小舌头就是向下垂下一小块肉的部分。另外,确保舌头处在一个拱起的状态,与发元音“ee”时的舌头位置相类似。现在开始说“uh-huh”,有点类似于“hum-um”,但此时舌头的位置应该在“ng”而不是“m”来发出鼻辅音“ng”音。接下来,慢慢地以降调滑音发这个“ng”音,下降三度、四度、五度,以及八度(练习3)。练习3现在试着以特定的音阶,例如5-4-3-2-1(练习4)来发这个“ng”音。最后,按照1-5-4-3-2-1(练习5)的音阶来练习,注意1和5之间的衔接过渡,或者称为滑音、上行。在整个过程中,保持一个高度拱起的吸气姿态。另外,演唱音素“nyam”,有助于发出一个平衡的音,发音器官放松且语音类元音“ah”。练习4练习5除了哼唱之外,许多歌手还经常使用“ng”,这个音素出现在例如sing和song以及hung这样的单词中。尽管这两个音都能帮助发出鼻腔共鸣,但是相比而言“ng"这个音更为理想一些。当然,你必须学会如何正确发这些辅音,因其发音时非常容易错误地将下巴过分地打开,或者使发音器官(舌头、下巴等)过分紧张。没有一种“傻瓜型”的声乐练习,所以学生们必须依靠聆听的能力,以及一个具备专业素质的聆听者(教师)来给出恰当的反馈信息。当你尝试唱出任意音高的完全共鸣的声音时,千万不要将声音驱使、强迫,者“硬塞”进头部。只需要让它在那儿就行了。当你练习的时候,要学会完全放松所有的控制机制(舌头、下巴以及喉啦的肌肉),这一点至关重要。也就是假想自己被震惊了,惊呆了,或者目瞪口呆时候的状态。此外,不要依据你自己听到的来控制或调整声音。相反,你要放心大胆地接受练习过程,允许错误的发生。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410
0
0
7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蓝雨🍁四五三七

Ta好像忘记签名了...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