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照今尘,VV,《鸡娃传》

古月照今尘

《鸡娃传》

2021-05-10 古月照今尘 阅读 789
前段时间,网上热议,压垮一个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而今,网上又说了,彻底压垮一个成年人并使其永无翻身之日,只需要一个“鸡娃群”。
“鸡娃”即给娃打鸡血,指家长调动一切资源,力求使孩子成为考学竞争中的佼佼者。
简单点说就是:孩子要上最好的幼儿园,以增加上最好小学的概率;上最好的小学,以增加上最好初中的概率;上最好的初中,以增加上最好高中的概率;上最好的高中,以增加上最好大学的概率;上最好的大学,以增加找到最好工作的概率。
鸡娃战线环环相扣,丝毫不容懈怠。
是教育竞争,还是阶层竞争?
教育竞争进化为类似军备竞赛的背后,家长的动机是什么?
数年前,在一则FT中文网谈论教育的文章下,一个来自深圳的读者如此评论:“假如我有能力让孩子上好的大学,我根本不会考虑如何让他成长得更好。牺牲孩子们的童年来换取阶级上升的通行证,只能说超值。”这种想法,在国内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问题是,这种交换的成功概率是多少?牺牲了童年,就能换得通行证么?从现实来看,在结果预定的“游戏”中,如果赢家减少,不少孩子的未来,注定是陪跑,甚至面临阶层下移的命运。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种评论背后的赌徒心态,也就是明明知道希望很小,也要搏一下的心态。我曾经分析过传统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摧折。表面上,看起来好像考四书五经这样的内容不靠谱,改革一下会有好处,但其实无论考什么,结果都不会有太大改变。本质上,这种高度竞争选拔制度,可能使得整个社会陷入同侪竞争,本质不外乎是皇帝得到一批完全围绕在他的权力周围的官僚梯队成员。直到今天,高考也带有不少“一考定终身”的特色,其实给社会造成了很多浪费。这种情况下,育儿成为一种军备竞赛,在中产阶层中直接开启了不断加码的赛跑。从这方面而言,中国和美国,可以说存在很多共性。
教育竞争背后,其实就是阶层竞争。我最近几年一直在关注中国阶层问题,未来中国可能出现的情况是阶层下移而不是跃升。我将中国城市根基不稳的中等收入群体,总结为“软阶层”。一个典型的软阶层,成长轨迹如何?意味着他(她)的成功,多数没有家庭根基,主要来自过去的自我奋斗,尤其是教育的提升作用,按照一位朋友在我的社群留言,“现在在一二线城市漂着的年轻人谁还没考过个第一”。然而,下一代的情况可能不同,他的孩子,虽然起点更高,但并不意味着奋斗就可以获得成功,很可能已经没有了他这样的机遇,也很难超越他继承的阶层。
这样的变化,关键在哪里?我认为,存在两个动态因素。首先,在经济阶梯下行的“L形”之下,中国经济很难如同过去三四十年那样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长,这意味着经济体中机遇在变少;与此同时,在新型经济下要获得成功,不仅取决于资本或者人力资本,还取决于个人的社交网络,所谓社交网络,就是你的圈子或者说社会资本——也就是说,金钱和奋斗都不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你在什么环境中和什么人做朋友,其实更重要。
有人问刘擎教授,教育很焦虑,如今身边的人都按捺不住要“鸡娃”,应该如何劝告他们?
他说:这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第一,鸡娃是没有用的。先要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而不是提前透支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今的一部分学生患有精神疾病,因为他和他的同伴都以分数来评判,那么作为最后一名,压力会很大。作为父母,只能胆子大一点,孩子现在落后不用担心,就像看电影的时候,其他家长都抢着站起来看,不担心,坐在那,等到最后一分钟再站起来,因为让孩子快乐健康无与伦比的,是最重要的。如果真的那么在乎输赢,健康才是真正的赢家。揠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填鸭式”教学法只会扭曲了孩子的人格发展,终将误了孩子的一生!
过去,我们在学校,分数是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工作后,财富是成功的唯一标准。网络上,流量成为唯一重要的标志,永远是单一的赛道。要改变,需要有流量的人来说流量不是最重要的,就像比尔·盖茨把财富捐出去,因为钱不是(他)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中学霸要说,分数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改变唯一标准这样单一化的形式,焦虑是没有办法完全铲除的,只要存在财富标准,贫穷的人就会焦虑,但这个世界需要不符合标准的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生活可能性。希望未来从我们的孩子开始,终结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222
0
0
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古月照今尘

书房是最好的学区房,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