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松,VV,随感

岁松

随感

2025-09-17 阅读 4270
岁松
作者:何乡 诵读:岁松
录音、剪辑、音乐、音画:岁松
何乡:随感
00:00
05:57
岁松
近日迎接志願軍烈士回国,心里酸酸的沉重。但又有那么点暖暖的感动,最可爱的人哪,祖国没有忘记你们,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歌声 是号角?吹醒了我76年前的激情,当年就是在雄纠纠、气昂昂的歌声中我穿上了軍装。76年过去了,那一幕幕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不!就在眼前,热血沸腾的年轻的心哪…
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我为什么会当上一名通信兵?若说是志願,倒不如说是命运。因为打小我就有个心願,等我长大了,要么做一名老师,要么当一名医生;教穷孩子唸书,给穷孩子看病,那么为什么当报志願时,明明上面有医务一栏 ,而我不填,偏偏填了通信?
说起来当年15岁的孩子天真到现在同龄孩子看来,简直无知到可笑。当时见到通信二字时,脑子里第一反应是送信。对,战场上送信。我身体好,跑的快,我去战场上送信!
当送我们到韦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通信学校时,心里还在嘀咕,送信还要学习吗? 噢,对了,学习骑马。自己对自己说。而那山坡上远远传来啾啾啾啾的鸟叫声,似天边点点繁星,神秘又飘浮不定 那又是什么声音? 不知道。
直到现在,只要网上听到有嘀嘀嗒嗒的电码声,便情不自禁的要去试抄一下 ,老感情了。那或急或缓的电键声中,有着年轻时,刻在骨子里的印记;有那光秃秃的山坡一排排的破窑洞;有那紧张严肃的军营生活;那打野外,那夜行軍,那篝火下烤着湿透的棉衣裤;那统一理着短发,两年没有在镜子里看到过自己的女兵;那全班一个铜脸盆早上跳到山坡下,去抬水的急匆匆;那漆黑夜里的锻煉胆量;那忘不了的战友情;那被垮下来的窑洞压在下面牺牲了的,我们的好班长刘建华同志…

76年过去了,我们同祖國一起,经受着风风雨雨,困苦和创伤,迎来了今天的幸福和繁荣。不易呀,祖国!有幸呀,我还活着···
是的,我应该真的很老了,但每当听到雄纠纠、气昂昂豪迈的歌声时,我发现自己,仍然年轻!
何乡 2025年9月17号 于自家书房
岁松
一位年已九旬的老妪,曾经是战士。仍笔耕不辍,笔锋要么恢弘大气,要么缠绵悱恻,更多的是嬉笑纯真。
何象,网名晚甦。1935年猪人。母親曾说,春天正是养猪仔的时候,命大,好养。出生知识分子家庭。1950年15岁参加革命。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軍第一通信学校,成为一名电台通信兵。1955年转建地方。先后工作于团委,党委宣传部门。曾任团委书记,党委秘书等职。高级政工师。
退休后单位反聘。编写了《汉中地区邮电志》和《中共汉中地区邮电组织史》。多少填补了两史的空缺。
又先后用了6年时间整理父親文稿,完成了《何士骥文稿选》及《何士骥文稿续集》计36册的编辑印刷工作。
父親何士骥(乐夫),近代考古学家,甲骨文学者。师从梁启超、王国维。清华大学国学院出版了《何士骥文存》。母親王春书,出身名门。毕业干北平中法大学法文系。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1145
2
0
1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岁松

宽容他人,原谅自己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