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他蕴藏了多少的名人雅士的琴棋、书画、名篇字画,古今传为佳话,而借鉴学习,就绘画而言,自唐宋绘画進入高峰期伊始,层出不穷,不断改革与创新,多少的书圣、多少的画师的湧现,只是我们学识浅薄,只是我们未見到的,沒有古人的做不到的,之所以人生须多读书,增见识,勇于探索历史,方能发现中国历史的知识宝库。下面介绍清代著名画师任熊的绘画风采,分享于君共同赏析。
任熊~《洛神图》任熊(1823年7月19日-1857年11月23日,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字谓长,一字湘浦,号不舍,浙江萧山人。幼时家贫,跟塾师学画人像,后寓居苏州、上海以卖画为生。曾流浪到宁波,得遇名师姚燮,在其家“大梅山馆”学画,深得宋人笔法。任熊是绘画全才,人物、花卉、山水、翎毛、虫鱼、走兽,无一不精。画法宗陈洪绶,与弟任董,儿子任预、侄任颐合称“海上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
任熊善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虫鱼、走兽,笔力雄厚,气味静穆,深得宋人神髓。尤擅长人物,堪与陈洪绶并驾。人物形象多高古、奇倔、夸张、得陈洪绶神韵而能别出心裁,其自画像神态刻画细致入微,十分写实。任熊对衣纹的勾画向来十分精彩,铁画银钩,很见功力。所题款字也是十分有力,与画法同出一辙。曾有《于越先贤传》、《剑侠传》、《列仙酒牌》等画曾刻印行世。
传世作品有《十万图册》十页、《姚燮诗意图册》《自画像》轴等,现藏故宫博物院;咸丰五年(1855)作《四梅图》轴藏中国美术馆;《为姚梅伯作人物册》二十页、《洛神图》轴、《范湖草堂图》卷藏上海博物馆;《丁文蔚像》轴藏浙江省博物馆;《少康像》册页藏南京市博物馆;《瑶宫秋扇图》轴藏南京博物院;《四季花卉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人物图册》藏广州美术馆。
海派早期名家中,任熊与张熊、朱熊合称“沪上三熊”,加上任颐等,他们的创作在当时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高潮。任熊多才多艺,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兼擅,还能填词吟诗,谱曲奏乐。曾于晚清大诗人姚燮之大梅山馆习画,饱览历代名迹,摹临精工,画艺精进。
任氏画艺,最可称道的是人物画。其画风远溯唐宋,近师晚明陈老莲,又采用民间艺术的长处,变老莲的高古为世俗,人物形象身躯伟岸,结构略带夸张,变形,线描如银钩铁划,刻厉坚挺,转折自然,长短、疏密,变化丰富,赋形则厚涂浓抹,红绿相间,俗中见雅,多有传世精品。
任熊的山水、花鸟作品不多,但极为精悍。每以自然为粉本,将传统的青绿画法与西洋风景画的色相糅为一体。色泽、色块丰富而鲜明,较之传统绘画更具现代气息和都市特色。加上其不同题材、不同画法的人物画,使之成为中国画商品画的最佳形式,适应了时代审美情趣的转换。他的画在当时颇为热销,重金求画者日众,应接不暇。
他的作品在晚清、民国时期极受商贾、市民阶层青睐,售价一直长盛不衰。可惜,任熊英年早逝,天不假年,画坛痛失才俊,令人扼腕叹息。他短暂的35岁的一生,以今日之观念而言,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阳光青年,生命亦如鲜花般美丽。
任熊以他对艺术的追求与执着,极大发挥了他对艺术的天赋和聪明才智,开创了海派人物画的新风格,堪称海派绘画的开派之祖。他用铁线描,钉头鼠尾描以及战笔等笔法创作的不同特征及风格的人物画,一个半世纪以来,受到行家、藏家、观众的推崇、珍视,这是有其深刻含义的,一言以蔽之:只有扎根于民族传统的、适合于时代发展的,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绘画才具有永恒的收藏、品鉴价值。
《十万图册》是清末海派大家任熊创作的10幅青绿山水精品,因题目均以“万”字起首而得名,以寓至多尽善、完满俱足之意;這十幅传世画作均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源自微信网络摘录收藏并分享 二零一九年五月七日制作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