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音,分享我的励志故事,VV,护工陈阿姨||朱健||朗读林景和

和音

护工陈阿姨||朱健||朗读林景和

2021-02-28 和音 阅读 13600
和音
陈阿姨在看护母亲

护工陈阿姨(1)朱健.朗读林景和2021.2.28
00:00
42:39
护工陈阿姨(2)朱健.朗读林景和2021.2.28
00:00
10:23

后续篇:护工陈阿姨,她还好吗?
护工陈阿姨,她还好吗?朱健.朗读林景和2021.3.1
00:00
35:14


护工陈阿姨

朱健

朗读:林景和

总理说,中国还有6亿人,月收入1000元。
虽同在一个蓝天下,但由于城乡区别、族群区隔,我们对这六亿人的生存状况,是没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的。
由于母亲住院,我与护工陈阿姨接触后,好像城乡隔离之墙,裂开了一道缝隙。透过缝隙,我看到了这6亿人中的成员,看到了镶嵌在城市最底层、最边缘、最艰辛的族群。这些,为了讨生活,背井离乡,漂泊在城市边缘的族群,有多艰辛?
爹不知,娘不知。只有天知、地知、自己知!
祸从天降
2020年11月21日,我在母亲家里。扑通!一声闷响。母亲大喊一声:朱健!
我的头,顿时就炸裂了。我知道,最担心的事情,降临了。为防范老母亲发生摔跤的意外。我已小心到把母亲所有的拖鞋,都藏了起来。
怕什么,来什么。偏偏,她还是穿着已经藏起来的拖鞋,自己把自己绊倒了。看着那双”作孽”的拖鞋,和摔倒在地上的母亲。我那窝火、抱怨、愤怒的气话,情不自禁,全都喷泄了出来!
救护车,将母亲送到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拍片的结果:大腿骨折。
一个无情、冰冷的现实,又摆在了面前。
母亲:88岁+老年痴呆+大腿骨折。
此时,我心里只有无奈、担忧、焦虑,甚至惶恐。
2020年初,母亲曾患病卧床痛苦了两个月。我也尝够了,当妈妈“护工”的艰辛。所以,妈妈住院的当天,我们便向医院,购买了“一对一”的护工服务。
护工,这只是台面上好听的“称谓”,或名称。实际上,这是比“使唤丫头”,还难干的苦差事。护工,要24小时伺候病人。给病人端屎、端尿、擦身、洗脸、洗脚、喂饭、喂水。这是干一天的活,拿一天的钱,朝不保夕,无保障的工作。这苦差事,城里人、甚至农村的年轻人,是没有人愿意干的。上海十几万护工,大都是40多岁到60多岁,低文化的农村大妈。
医院分派来了护工陈阿姨。陈阿姨,满脸的憨厚、淳朴。黝黑透红的脸颊,印烙着岁月刻下的劳苦沧桑。
陈阿姨说,她是江苏宿迁泗阳县人,54岁,家有四口人。她家有九分田地。种一年小麦,扣除农药、化肥、人工等各种成本后,挣不到1000块钱。
种一年地,挣不到1000块钱?这不就是总理报告中,所提到的6亿人中的一员吗?而且,她还是6亿人中垫底的。所以,20年前,她就来上海做护工了,她丈夫在上海郊区做保安。只有这样,日子才能过下去,才能供得起女儿、儿子读书。
一滴水,见太阳。陈阿姨,作为6亿人中的一员。她是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什么样的生存状况呢?
和音
陈阿姨在给母亲喂水

午夜的电话
妈妈住院的第四天,曾经给上海申花足球队国际球星登巴巴主刀的名医陈舰主任,亲自给母亲做了手术。 手术很顺利。手术后的第二天,陈阿姨就对我们家人说,你们已经辛苦好几天了,这里有我在,你们放心好了。就将我们家人,全都催回了家。
凌晨4点,我的手机响了。我一看是一个座机号码,我的心怦怦跳,忐忑不安。但,还是抖抖索索地接了电话。 果然,是医院护士打来的电话。护士核实了我的身份后,告诉我老太太又哭又闹,影响到其他病人的休息,需要我去医院配合。
谢天谢地,不是噩耗。我那颗悬在嗓子眼上的心,也放下了。等我急匆匆地赶到医院,母亲睡着了。
陈阿姨见到我,轻轻地说:老太太做完手术,麻醉效果消退后,会疼痛、烦躁,再加她脑子不清楚,没有自控意识。 喊一喊,也很正常。随后,我问陈阿姨,医院发的安定药,你没给老太太吃吗?陈阿姨说,没有。安定药吃多了,会对老太太脑子不好。
虽然,只是几句平常话。 这哪是一个原素不相识的农村大妈说的,这完全是,自家人的悄悄话。
当我向母亲病房的病友道歉时,病友纷纷说,你们请的陈阿姨特别有耐心,一晚没睡觉,都在哄老太太。
我对这位农村大妈,有了非常好的印象。
和音
陈阿姨在跟母亲交流
无法面对“脑残”的妈妈
清晨,我到了医院。只见母亲躺在床上,床头前挂满了镇痛、消炎的吊瓶,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为了防止她乱抓这些管子,医院按规定,将她双手束缚在床边。
母亲见了我,又哭又喊。说:儿子快跑。他们已经抓上我了。后面还有人在追你,你快跑,别让他们抓上你!我知道,母亲又意识错乱,说胡话了。我是眼睁睁地看着,曾经睿智的母亲,变成了“脑残”的妈妈。 我那个心疼和不忍,也随之变为满脑的焦虑和心碎。我手足无措,傻傻地不知道,怎么去平抚、安慰哭闹中的妈妈。
陈阿姨把我推到一旁。她俯下身子,拿着纸巾,擦拭着妈妈的眼泪,并轻轻地说:阿婆,你不要紧张、不要喊。你儿子已经把坏人打跑了。过一会,你儿子就来救你。妈妈听了陈阿姨一番话。居然,不哭不闹了,真的安静下来了。
陈阿姨转过头又安慰我,你不要担心。我干了20年,见过太多的病人。老人摔了之后,受到了惊吓,又突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会有些幻觉,过段时间就会好的。
陈阿姨凭着一颗善良的心,让“脑残”的妈妈,听懂了她善意的谎言。 同时,还要安慰我焦虑、无奈、破碎的心。
一个农村大妈,用走心的“谎言”,贴近了母亲的心。此时的“谎言”,比我这个木讷的儿子,管用一百倍。
和音
母亲

午夜的微信
母亲,意识的障碍,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次生问题。虽然,她住医院已多日,可她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断了腿、上了导尿管。每天,只要来,她就吵着要去上厕所。我们给她解释了上万遍:你的腿断了,有导尿管,不用上厕所。前一分钟,她听明白了。后一分钟,她又吵着要上厕所。
二十几天过去,为了防止尿道炎,医生要求去掉导尿管。可她穿着纸尿裤,死活尿不出来。活人,真让尿给憋住了!尿尿,真成了母亲的大题,也成了我们焦虑的痛点。
陈阿姨,按照护士长的指点,从凌晨开始,慢慢地给母亲揉肚子,并不断地换热毛巾,搞出滴水的声音,诱导母亲自己尿尿。时间,一点点去。陈阿姨,一遍一遍地检查母亲的尿垫,一遍一遍地失望的摇头。我们只能一遍遍,失望的叹息。
到了晚上,母亲的肚子鼓涨了起来。护士建议说,不行就再上导尿管吧。陈阿姨说,让她再试试。陈阿姨,不断地换热毛巾,不停地给母亲慢慢地揉肚子。很晚了,我们家人按照医院的规定,得离开病房了。临走时,告诉陈阿姨:算了,就上导尿管吧,你也可以早点休息。陈阿姨说,你们先回去,她再做最后的努力。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带着失望沮丧的心情,回到了家里。午夜二点,陈阿姨发来了一条微信,一共8个字:老太太已自己尿了图片。此时,陈阿姨短短“8个字”的微信。真是,特大的喜讯!她,还加了一个胜利的表情图片。
这8个字,言简意赅。胜利的表情包,也十分贴切。乡村小学五年级的陈阿姨,信息表达准确、及时,胜过漫不经心的大博士。
一个尿尿的信息,带来了像中了头彩般的喜悦。没有对母亲牵肠挂肚的情感,没有煎熬的期待,是体会不到的。一个农民大妈,一个卑微的护工。用默默无闻、不声不响、熬到半夜的辛苦,帮助老妈妈解除了痛苦。
我们虽然爱母亲,但与陈阿姨相比。坦白地说,我们是:只说,没有做;动嘴,没动手。最后的关头,甚至动摇,想放弃,想投降。

和音
康复医生在给母亲做康复治疗

首长命令你吃饭
母亲,手术后卧床多日,加上其它综合原因,开始厌食,一吃就吐。医生给母亲配了药、又挂了瓶,但仍没有太大的改善。
吃饭,吃饭,吃饭!成了母亲一个新的难题。令我最痛苦和无法接受的现实是,母亲的大脑像乱了码的程序。混乱,颠倒,错位,甚至不可思议。她,是当下的事记不住。但70年前,当兵的事全浮出。
陈阿姨,很用心。为了让母亲能吃饭。她用“变身”术,带着母亲,穿越到70年前。她煞有其事地对母亲说:我是司令员派来的,首长命令你,要把这碗稀饭,吃下去!
这无中生有的戏,陈阿姨居然能编排出来,并演下去。意识混乱中的母亲,也居然信以为真,服从命令。见到陈阿姨端上来的饭。母亲条件反射就想吐,告诉陈阿姨,她实在咽不下去。陈阿姨说,你是党员吗?共产党员是最勇敢的,就要咽下去。母亲皱着眉头,哭丧着脸,掉着眼泪,咽下了第一口。
好样的,共产党员真勇敢!陈阿姨,马上就鼓励和夸奖母亲。母亲,咽了两口后,乞求着陈阿姨说,只吃三口,行不行?陈阿姨说,司令员命令,党员要带头,最少吃十口!
看着母亲像幼儿园小孩一样,哭抹着眼泪,向我求救。我实在不忍心看着眼泪汪汪的母亲,像幼儿园小孩,可怜兮兮,被管束的样子。我就到病房外的走廊去了。但在走廊里,我仍能听到陈阿姨命令的声音。必须完成任务,还有最后五口……,最后一口。最后,陈阿姨还跟真的一样,大声说:报告司令员,任务已经胜利完成。回到病房,陈阿姨拿着空碗,对我说,老太太都吃完了。
那些天,陈阿姨就是用她的土办法、野路子。时而连蒙带唬;时而花言巧语。时而真真实实;时而虚虚假假。十八般武艺,不停来回切换上阵。印证了那句名言: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一个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农村大妈。用她的智慧,解决了连医生都十分棘手的母亲吃饭的难题。
生存的智慧,是苦难逼出来的!这只有在农村,最恶劣的生存环下,被碾压过、挣扎过的人,才能有这种最顽强、最接地气、最智慧,甚至以毒攻毒的生存能力。在安逸生活中的人,不管是多大的官,多高级的大教授,打死,也不会有这种智慧。因为,八股的标准答案,温室的生存环境。限制了坚韧的生存智慧。
陈阿姨,真是绝了!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和音
陈阿姨在给母亲喂饭
小燕子
为了日后康复,朋友建议母亲就是躺在床上,也要多动,唱唱歌行。母亲清醒的时候,陈阿姨让母亲唱歌。母亲说,她小的时候就会唱评弹,退休后是老年合唱团的。但是,现在歌词都记不住,忘了。陈阿姨热情地说,我带你唱。真要唱了,陈阿姨又为难了。她说,她在农村长大,只会唱几首歌,而且还唱不好。妈妈说,没关系,你先唱一遍,我就能慢慢地想起歌词来。
陈阿姨唱的第一首歌,是古老的童谣“小燕子”。陈阿姨五音不全,并掺杂着苏北土话。这“小燕子”,确实是土得掉渣的农村“小燕子”。陈阿姨农村的“小燕子”,刚“飞走”。母亲记忆里的“小燕子”,就被唤醒了。同房的病友,都夸母亲唱得好。
陈阿姨,领唱的第二首歌,是“东方红”。第三首歌,是“学习雷锋好榜样”。母亲毕竟曾是老年合唱团的。所以,三首遥远年代的老歌,唱得是有板有眼。在病友们的夸奖下,她依稀找到了以往青春、芳华、自信。三首老歌,唱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母亲追问陈阿姨,还会唱什么歌,给她起个头。陈阿姨,想了半天说,她还会“大海航行靠舵手”,“闪闪的红星”。陈阿姨,帮助母亲捡回了五首老歌的记忆。
一个善良的农民大妈,用她那朴实、笨拙的嗓子,五音不全的纯真呐喊,唤醒了母亲丢失的记忆,点燃了母亲快乐的时光。但谁能想到,母亲这一唱,这一乐。“脑子”却刹不住车了,“嗓门”也关不住了。几次夜,她不分时辰地唱起了“小燕子”。
次日,我只能向同室病友道歉。母亲在旁边听到了,居然哭得像泪人一样,稀里哗啦的,委屈地给我说,她没有半夜唱“小燕子”。陈阿姨又是给老太太抹泪,又是安慰她。然后,又帮母亲打圆场,哄着她说,是病友梦游了“小燕子”,他们冤枉了你。
一日,母亲脑子完全清楚的时刻。我给她讲述了,她半夜唱“小燕子”的全过程。她听后,非常惊讶!认为自己所作所为太荒唐!太不可思议!然后,真诚地向病友一一道歉。之后,她一脸严肃认真地对我说,她这样错乱、颠痴、没有尊严地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这是母亲,也是我们戳心窝的最大的痛!腿断了,可以接可这无解的老年痴呆,怎么办呢?
和音
陈阿姨与母亲在一起
打工为了梦想
跟陈阿姨接触多了,我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陈阿姨说,她在农村生活了30多年,又在上海干了20年的护工。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生活经历,使她真切地看到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最大差别。这就是:医保、退休金。
陈阿姨说,20年里,她护理过几百个病人。城里人,有医保。这多么幸福呀。 农村人,没有医保。一人得了重病,全家立马陷入绝境,掉入贫穷的深渊!农村人,也没有退休金。60岁后,政府每月给100元养老补在上海,100元钱能干什么?也就是三个盒饭。
陈阿姨直观的感受,道出了医保、退休金,这“五个字”的真核: 这是城乡,最实质的差别!这是生活,最低的安全线!这是做人,最后尊严守望!陈阿姨说,她的命不好,投胎到了农村。孩子们如果再当农民,只能继承贫穷的噩梦。
国家,有一个伟大的中国梦!阿姨,有一个现实的母亲梦!她要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绝不让孩子们再当农民!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这20年,她把所有打工挣的钱,都投入到赡养老人和教育孩子的方面。她清楚地记着,来上海打工的第一年,她挣了6000元。临回老家前,特地在上海给婆婆买了一对金耳环。她说,她在上海伺候病人,婆婆在老家伺候孩子,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她要用打工挣的钱,感恩婆婆、感谢老师。
这就是陈阿姨,朴实、自然的“内循环”。陈阿姨为什么舍得在孩子教育方面投资?因为,农村的孩子只有读书,考上大学。才有可能,跳出农村,改变农民的身份。变为城市人。为此,她只能用卑微的身躯,廉价的劳动,节俭的生活,去兑换孩子学涯路上的垫脚石。一层一层向上铺,一直铺到了大学。
和音
陈阿姨与她的儿子
穷凑合的日子
我问陈阿姨,你辛苦了一辈子。为孩子们打拼,他们知道你的辛苦吗?她说,孩子非常懂事,知道的。我又问,这20年,你吃的什么?睡的什么?孩子们知道吗?她说,这个不知道。
母亲住院这些日子。我亲眼目睹了,陈阿姨吃什么?睡什么?陈阿姨,吃什么呢?医院是禁止炒菜做饭的。为了省钱,陈阿姨从来不叫外卖。
她吃的非常简单,将大白菜、豆腐皮、山药,清水煮一煮,然后拌上熟油和盐。 而且,是日复一日,每天基本如此。 一个来城里打工,就是为了挣钱的。自己却舍不得,给自己多花一分钱。20年来,为了省钱。她把日子过得如此节俭、清贫、寒碜。让人看的,心里涌满了酸楚和叹息!可以说,陈阿姨积攒的每一分钱,都是从嘴里一点一点省出来的。宁可苦自己,也要成全孩子。 这就是,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
专职护工是十分辛苦的,24小时要护理病人。陈阿姨是怎么睡觉的呢?深夜了,当我妈睡下后,陈阿姨拿出一块破板子,搭在凳子上。这块破板子,早已裂了无数条缝,她用胶布缠了又缠。一件棉衣当枕头,穿着衣服卷缩在破板子上。她就是用这块破板子,蜗居、陋栖在病人身旁。一躺,一缩,一凑合,就是20年。
20年,在华灯璀璨的一个个夜晚。若大个上海,是没有陈阿姨一张床的。在上海没有一张床,可以回农村老家炕头上,好好去睡啊?农村家,还能回的去吗?农村老家,九分农田,辛苦一年,也挣不上1000块钱。1000块钱能干什么?全中国的傻瓜都知道啊!农村老家,九分田地,已经撂荒多年。孩子们,也已肩不能挑,手不会锄,不会做农活了。农村的老家,以后就断代了。乡村的烟火,就此将熄灭了。 这20年,陈阿姨卷缩在破板子上的每一个夜晚,都是没有办法呀!
每一个漫漫的长夜,是陈阿姨心中的梦想,在陪她熬过长夜的时辰,是为孩子们挣学费的念想,在支撑着她,迎来每一个黎明。20年,陈阿姨超负荷消耗。人老了、背驼了,腰弯了,腿坏了。但,她仍甘愿把自己当成那块破板子,让孩子们踩着自己的身躯,跃过城乡之间的深壑。
我们中华民族,有个伟大的DNA,父母为了孩子,甘愿吃遍天下之苦 值得陈阿姨欣慰的是,她辛苦了二十年,两代人的梦想已初步实现。女儿,大学毕业后,现在上海郊区嘉定做麻醉护士。儿子,大学毕业后,现在上海做设计助理。
你梦想的路,永远是不平坦的。当陈阿姨一家人,跃向城市彼岸后,却又承受着农转非蜕变的痛苦。现在,陈阿姨一家四口,两代人,都在上海打工。这也是当下城市打工者,标准的人口结构。第一代打工者,靠出卖廉价劳力,现在都老了,已是大妈大爷了。第二代打工者,是他们的子女。但与父母不同的是,他们大都上过大学,有文化。可在上海,两代打工者共同特点是:上无片瓦 ,下无居所。陈阿姨一家四口,两代人。在上海不同的地方打工。为了节省交通费,节省房租。只能分别蜗居在,最简陋的窝里,凑合着“洗洗睡”。一家人,都在魔都上海讨生活。一家人,却不能同一个屋檐下。 一家人,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一家人,没有一间房子可团聚。
对陈阿姨一家人的生存状况,我非常同情。陈阿姨却乐观的给我说,这比农村,好的太多了、太多了。一家四口人,都有钱可挣。孩子们终于有了城里人的医保,他们将来都会有退休金。她最大的梦想,快要实现了。她还计划,等过些年,孩子们工作稳定了,收入多一点了,就在上海郊区租一间房子。那时候,一家人就可以团聚了。
有梦想的人,不怕吃苦;有梦想的人,是豁达的;有梦想的人,能看的远。
和音
陈阿姨节俭的午餐

和音
陪伴陈阿姨的千疮百孔的“床”
命,谁能说得清呢
陈阿姨,通过微信,看到了我曾写的文章。 她说,她最羡慕和佩服的就是有文化的人。
有一天,她很自豪地告诉我,她家原本也是书香门第,大户人家。她的舅爷爷叫李守维,手机都可以查到。我一查,惊诧万分!
李守维,江苏泗阳人,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国民党陆军中将。 1940年,李守维骑的军马受惊,落水溺亡。
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一代人的命运,往往是由 “时运” 决定的。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仅是改朝换代。而且,也改变了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时代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解放后,地、富、反、坏、右、国民党军官,成了专政的对象。陈阿姨一家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家的前辈,作为地主,国民党军官。土地、房产都被分掉了,瞬间变得一贫如洗。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上学也受到了政治限制。陈阿姨的父亲,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她比父亲好一点,读到了小学五年级。
命运,在十字路口分岔后,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境遇就会是天壤之别。陈阿姨的太爷爷、爷爷那两代,还是大户人家。当时家里雇佣了很多佣人。现在,陈阿姨到上海做了靠伺候病人,挣临工钱,养家糊口的护工。这真是时代的造化:祖上,是雇佣人的大户人家。后代,成了被雇用的打工者。
对此,陈阿姨看得很开。她说,她家倒霉的命运,已经结束了。她十分感谢国家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给了她们出来打工的机会,给了她们重新改变命运的机会。
命,谁能说的清呢 ?但我十分敬佩陈阿姨,敢于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哪怕自己,只是一粒微小的尘埃。也要挣扎着,拼命飘向幸福的远方!
和音
陈阿姨带母亲做康复
不向命运屈服的卑微者
上海世博会时,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真实的状况应该是:打工者,让城市更美好!
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们,他们像城市的隐身者。世界只能看到,城市的光鲜。看不到城市背后,默默无闻打工的隐身者。他们把靓丽献给了城市,把付出留给了自己。没有打工者艰辛的付出,城市是会瘫痪的,是运转不了的。更谈不上:自豪了!厉害了!
“城市化”,是社会文明的必然进程。
但对农民打工者来说,只是一个美好梦想与残酷现实,构成的混合体。 城市化进程的背后:有多少离别?有多少思念?有多少守望?有多少期待?有多少挣扎?有多少痛苦?这一切,只有与陈阿姨一样,有着农村背景的打工者们,才有切肤的感受!扎心的体验!
护工陈阿姨,也只是上海十几万护工大妈中的一个隐身者。在上海,还有快递小哥、外卖小哥、保洁阿姨、保安大叔、保姆阿姨、装修大哥、建筑大叔、餐饮服务员等。一个个漂泊在异乡,汇集了九百多万的打工隐身者。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为了更好的生活,游离出了农村,漂泊到了城市。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做一天工,挣一天钱。365天,永远在为明天而担忧。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没有城市医保,没有退休金。一个重病,就被轰向贫困的深渊!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人在城市,上无片瓦 ,屋无一间。永远蜗居在,“临时”简陋的窝。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不仅能吃苦,而且十分善良和节俭。 他们都与陈阿姨一样。都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一颗改变命运的心!
命运,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有梦想的人,是不会向命运低头的。穷则思变,任何一个有志者,面对月收入不足1000元的穷日子,都会有一颗,不甘寂寞的挑战之心!贫瘠的土地,催生着大把、大把的不甘贫穷的挑战者、有志者。这是历史的必然。
作为同一个蓝天下,有着同理心的人,衷心地祈祷:愿幸福的阳光,洒向不甘贫穷的挑战者有志者!愿尊严的阳光,照耀着不向命运屈服的卑微者!


护工陈阿姨,她还好吗?

朱健

朗读:林景和



和音
护工陈阿姨和作者母亲
荡起的涟漪
《护工陈阿姨》发表后,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了一粒小石,荡起了阵阵涟漪。互联网是神奇的。仅我这个小小的公众号,一周的时间,就有上百万人阅读了《护工陈阿姨》。人们的目光关注着文章中,月收入1000元的6亿人;关注着在城市最底层、最边缘的打工者;关注着护工陈阿姨。
易中天老师说,你是用大白话,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护工陈阿姨。复旦大学新闻系的校友,在微信群里,热议和讨论《护工陈阿姨》的现象。四川传媒学院满延贵教授,给他的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不仅从传媒专业角度分析《护工陈阿姨》,而且要读懂底层民众生活的不易。上海外国语学院一位教授说,他建议上海市政府,对像陈阿姨一样、长年在上海打工的劳动人民,以廉租房的形式,解决他们的居住难题。
有一位美籍华人,在美国也看到了这篇文章。他让我转达陈阿姨,如果陈阿姨一家4口,将来去美国旅游,全家所有的食宿费用,由他承担。还有一位远在美国洛杉矶的女士,给我发微信说,她和她的朋友在美国看到《护工陈阿姨》后,都被这个善良朴实、不向命运低头的中国农村妇女所感动。女士提出,她想要陈阿姨的联系方式,向陈阿姨表示敬意。
茫茫浩瀚的太平洋,两岸几十亿芸芸众生。居然,出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惊人奇迹。美国洛杉矶的女士,与陈阿姨联系上之后。惊奇地发现,陈阿姨竟然是她的表侄女。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解放前夕。表姑五岁时,随着她的父母去了台湾。表姑长后,在台大读的大学,在美国读的研究生。然后,又在美国工作了40年,现在75岁了。
亲情,具有上天赐予的的基因密码。这密码,外人是永远无法解读的。在外人面前,从不向命运示弱的陈阿姨,却在电话中对着亲人哭的是稀里哗啦的。陈阿姨在泣泪中,不停地向表姑倾诉着心声。她对着表姑说了一句,特别伤感、扎透心尖的心窝话:“你们都走了,留下了我们家”。

我作为熟知,解放后每一段历史的人。完全能读懂,陈阿姨这句浓缩了几十年历史,在苦涩中浸泡了一辈子的心窝话!哎,那个年代对陈阿姨家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是一个不可抗力的“时运”。
土改时,陈阿姨的爷辈,作为乡绅富家,家被抄了、地被分了、房被分了。裹着小脚的老奶奶,腿也被打断了。陈阿姨,由于家庭出身的“原罪”,她从小是在社会歧视、生活贫穷的双重压力下,从缝隙中成长的。 当时,她家穷得连凳子,都是用玉米芯捆扎在一起,来替代的。因为贫穷,她五年级就辍学了。作为女人,她一生没有用过化妆品。甚至,出嫁时都没有用过一枚口红。
虽然,民间有一句老话,贫穷没有亲戚。 但,人格的魅力,能征服民间的世俗。表姑与陈阿姨通话后,马上就给我发了几条微信,感谢我写的文章,在神奇互联网的作用下,帮助她们接上了中断70年的亲缘。表姑发的最后一段微信,让我肃然起敬。表姑写到:我为陈家有这样一个坚韧、不向命运低头的侄女而荣!
在美国生活优渥的表姑眼里,这个贫穷的侄女,是一个人格大写的“穷亲戚”。她的尊严,是可敬的;她的灵魂,是纯净的。
以陈阿姨为荣的,远不止美国的表姑。还有上海普陀区人民医院的领导,和陈阿姨所在的护工管理公司。医院的同志联系了我,并告之,组织上要给予陈阿姨表彰,邀请我参加。我得到通知后,替陈阿姨感到高兴和自豪。表彰,不仅是对陈阿姨,这个打工者最大的尊重,也是给底层劳动者尊严的礼遇。
随后,我向医院的同志提了一个要求:希望组织上,不要仅仅给陈阿姨颁发一个表彰证书,最好再给她一笔奖金。医院的同志很快回复:领导早就考虑到了!
感谢互联网,一篇《护工陈阿姨》小文,让社会更多的人,看到了游离出农村、漂泊在城市的打工者。
看到了他们的艰辛和付出,看到了他们的善良和节俭,看到了他们为改变命运的坚韧。一个《护工陈阿姨》,使更多的人,把手轻轻地放在了胸口上,让良心蹦出了两句大实话: 打工者,让城市更美好!打工者,让百姓更便利!
和音
陈阿姨获奖证书

钱,是衡量人的座标吗?
作为社会最底层的护工陈阿姨。她一生,从来没有受过组织上的表彰。
当陈阿姨知道,组织上要专门表彰她时。我可以感到,她心里是非常高兴的。
2021年2月5号一早,陈阿姨就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护工服。表彰座谈会,是在医院行政楼里开。行政楼距离住院部,步行仅需两分钟。10点开会,陈阿姨九点,就准备去了。我拦住了陈阿姨,说:不用那么早过去。
表彰座谈会,开得务实、真诚、自然。医院有关部门和护工公司的领导,没有一个人念稿子。大家,都是发自内心的赞扬陈阿姨。陈阿姨,也非常实在, 没有说那些虚头八脑的、感谢这个领导的教育、感谢那个组织的培养等套话。她反复讲的一句话: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座谈会最后,组织上给陈阿姨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金。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陈阿姨只收下了荣誉证书。奖金的红包,她都没有打开,就坚决不要。大家都劝她,收下奖金的红包。我更是好言相劝,恨不得代她收下奖金红包。但她涨红着脸,硬是不要。为劝陈阿姨收下奖金红包,所有的人都好话说尽。可她强拗着说,她一分钱也不能拿。
这可怎么办呢?最后,还是陈阿姨提出,由组织上,将这笔奖金平分给全院每一个护工阿姨。
陈阿姨拒收奖金一事,对我触动非常大。老实讲,这事放在我身上,我是做不到的。我在银行、保险公司干几十年。挣工资、挣奖金,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中最大的原动力。我们哪一个人,不是希望奖金,发得越多越好。 反正,我这个曾经当领导的,心里就是这样期盼的。
陈阿姨,到上海来当护工,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培养子女吗?这放着组织上光明正大奖励的钱,却坚决不要。我以前没有见过这样的人,现在却遇到了护工陈阿姨,这个不可思议的人。陈阿姨,真的不看重钱吗?完全不是的,陈阿姨对每一分钱,看得都是很重的!
一位读者看了《护工陈阿姨》的文章后,给我发微信,提出疑问: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医院,怎么可能会有,搭个破板子睡觉的?这个疑问,问得真好。实际情况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给陪护病人的家属和护工阿姨,都有折叠床出租,1小时一元钱。
一元钱,在不同的人眼里,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我们许多人眼里。这一元钱,可能已经不是钱了。但在每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6亿人的眼中。这一元钱,还真是珍贵的钱。租用一个床,1小时一元钱。
在陈阿姨眼里,这一天得多花几块钱。一个月下来,得多花二、三百块钱,一年就要两千多块钱。 想一想,对一个种一年麦子,也挣不到一千块钱的家庭。这1000块钱,分量有多重? 她能舍得睡一年觉,睡掉两千多块钱吗?她舍不得啊!舍不得!这是中国人节俭的美德。只有经历过贫困的人,才能“开发”出这种特殊的美德!
难能可贵的是,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没有忘掉“人民”两个字。它不强制病人家属和护工阿姨必须租床,容忍他们,自己去“凑合”容忍他人的“凑合”。这就是给家庭困难的病人家属,和底层打工的护工阿姨们,以省钱的机会。 这网开一面。 体现了上海,这个囯际大城市,在管理中的人性化、温度和文明。
什么是文明?不欺负弱势的老百姓;并且在制定和执行规则时,能考虑到弱势的老百姓。这,就是文明。
在陈阿姨一方面拒收奖金,但另一方面又节省床铺钱。这互相矛盾的事实面前,钱,还是衡量人的座标吗?此时,钱,这个衡量人的坐标,它的经度纬度,完全是失灵的!
表彰会,已经过去二十几天了。 到现在,我始终也没有想明白,陈阿姨,这个在贫困中长大、在生活中缺钱的人。她,为什么会拒收奖金呢?
陈阿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吗? 不是!因为,她连团员也没当过。她是党的好干部吗? 不是!因为,她家三辈连“村干部”的边,也沾不上。她,就是一个农民大妈,一个来城市伺候病人的打工者。但是,就是这个最底层的打工者,这个护工陈阿姨,与台上作报告、台下将手伸向不该去的地方,收受钱的“贪官”相比,这位农民大妈,居然还保留着千年中华,君子爷们的傲骨!她才是,堂堂正正的真君子!
钱,这个衡量人的坐标,此时,它的经度纬度,精准的一丝不差!
和音
陈阿姨受表彰后,与医院和护工公司的领导合影
摸着天花板下的生存
陈阿姨,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年三十,是在护理病人中度过的。今年,年三十,她也将在医院陪护我母亲。
为了方便陈阿姨家人过年团聚。我很早,就在医院旁边的酒店,给他们订了一间房。我告诉陈阿姨后,陈阿姨是坚决不要,恳请我退掉。那两天,为了让我退酒店。陈阿姨,只差跟我翻脸了。最后,我只有顺从了陈阿姨。
年三十中午,陈阿姨的女儿、儿子一起来到了医院。给陈阿姨带来了一堆熟菜、熟食、点心。能在年三十,与孩子们在上海团聚,在医院相见。 陈阿姨,开心得嘴都合不拢。她拿起手机,大声招呼其他护工阿姨们,一起来分享美食。那声音大的,全楼道的人都可以听到。她大声张罗吆喝,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她与孩子们团聚的幸福时刻。
其实,人都是要面子的。 何况,陈阿姨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又都在上海工作。那更是要风风光光地展示一下!这个年三十,陈阿姨,跟其他护工阿姨相比,儿女们都来了,已经很威风了。但他们的年三十,仍然充满了漂泊在异乡,寄人篱下,打工族的特色。让人看了,心里还是有点酸楚。
由于,医院特殊的作息时间,陈阿姨的年三十团聚,只能在白天,没法在夜晚。因为,是在我妈的病房。所以没有电视,也没有花哨喧闹的“春晚”。窗外,没有一声鞭炮礼花。年饭,所用的餐具,碗、盘子、筷子、杯子,都是一次性的,甚至,用床头柜替代了桌子,用来摆放年夜饭。
这素朴、淡俭,到了极致。简约版的大年三十团聚,却仍让陈阿姨,脸上挂满了笑容,浑身溢满了幸福。她一个劲儿地说:能在过年的时候,见到儿子、女儿,这已经够好了,够好了!
幸福,对知足者是没有门槛的。这样知足的人,知足的的母亲,到哪里去找?
有位读者,让我转达陈阿姨:陈阿姨含辛茹苦二十年,是一个坚强的励志者。希望她不要再这么辛苦了,该去养老了。这位读者,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可作为农村人的陈阿姨,她不是城里人,不是体制内的人。她没有退休金。如到60岁,每月仅有100元的农村老人养老䃼助。
没钱,怎么养老呢? 回农村老家种地?老家九分田地,种一年庄稼,累个半死,也挣不到1000块钱。靠种地养老,此路根本不通!
那靠孩子养老?行不行呢?在上海,从农村出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的生活都是十分拮据的、挣扎的。房子都要与他人合租,怎么可能再养老人呢?父母不贴钱,就烧高香了。靠孩子养老,这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来自农村的陈阿姨,除了“养老”的难题,还有“大病”的难题。农村人,生了大病,绝大多数,也只能无奈地抬回家。在听天由命中,晒一晒人生最后的太阳。命运,有些是深不可测的。有些则是清晰可看到尽头的。
陈阿姨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呢?她只能与其它6亿,月收入1000元的打工者一样,自己去当愚公,移走摆在眼前的“养老”、“大病”,这两座“大山”。她,只有继续去做护工。在做工中挣钱,在挣钱中老去。 直到,真正干不动了。
现在上海的护工,有近一半人,已是奶奶辈的了。这些奶奶辈的工,本该在农村老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了。 但是,为了“养老”、为了防“大病”,而进城做护工积攒钱,成了她们现实的选择。 陈阿姨,也会像其它奶奶辈的护工一样,由护工阿姨,苦拼到护工奶奶。
为什么护工阿姨们,一直能做到护工奶奶辈呢?对护工阿姨们来说,她们干一天活、拿一天钱。薪酬是笔笔清、把把清。很少出现被恶霸欠薪。然后,流着苦难的老泪,跪讨薪酬的二茬悲惨!
护理工作,没有年轻人、专业人、城里人,来参与竞争。甚至,年轻的失业者都不会来抢饭碗。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护理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现实生活中,护理工的真实生存环境,让人在唏嘘声中感叹!无需讨薪,竟成了从业的亮点!没人愿做,成为了竞争的优势!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写完新的文章,发微信“朋友圈”后,我还要向微信里的朋友、读者,一对一地再发一遍。 虽然,极耗时间,极累。但我觉得,这是对朋友的尊重。《护工陈阿姨》发表时,我当着陈阿姨的面,恭恭敬敬地将文章发到了她的手机上。
我对陈阿姨说,将来你家的第三代,一定是上海人。但是,他们不会知道,奶奶是怎么来上海打工的?!更不会知道,他们未出生时,奶奶已经给他们铺好了路、漂“白”了身份。
我说,《护工陈阿姨》这篇文章,就是记载了你,记载了一个坚韧的打工者,一个伟大无私的“垫脚石”! 说完,我就特地去了楼下。半个多小时后,我回到了病房。我看见陈阿姨,头趴在床头柜上。 床头柜的地下,丢了一堆擦拭过眼泪的卷筒纸。
陈阿姨见到我,用手掩面,泪水顺着手指流了下来。她对我说:朱先生,你是最同情、最理解我们这些乡下人的,你是大好人!
母亲,过两天就要出院了。我们,将惜别陈阿姨。 惜别,总是伤感的。尤其是,惜别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好人。在惜别的伤感中,我更牵挂着陈阿姨的未来。母亲,肯定不是陈阿姨护理的最后一个病人。今后,她还要护理很多、很多的病人。今天的护工陈阿姨,就是“明天”的护工陈奶奶,这就是陈阿姨未来的路。这条路,清晰地可以看到尽头。但,这是一条带着天花板的路!
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会再写一篇《护工陈奶奶》。完整地记录,普通而不平凡的护工陈阿姨。
和音
大年三十,陈阿姨与女儿、儿子在医院团聚
噢,对了, 我写这篇文章时,陈阿姨所在的管理公司又通知我:陈阿姨,被评为总公司“2021年感动人物”。2021年3月11日,公司将在南京召开表彰会。
我又给组织上,提了一个建议:公司在表彰陈阿姨时,能否给陈阿姨买份养老保险呢?虽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但帮陈阿姨办点实事的念想,一直萦绕在我脑中。【完】

文图来自作者朱健 鸣谢!
和音
朗读者林景和 奔七,业余拉琴,终生喜爱音乐、文学、朗读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553
5
0
10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和音

老知青,终生喜爱音乐、文学、朗读、配音、口哨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