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天花板下的生存
陈阿姨,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年三十,是在护理病人中度过的。今年,年三十,她也将在医院陪护我母亲。
为了方便陈阿姨家人过年团聚。我很早,就在医院旁边的酒店,给他们订了一间房。我告诉陈阿姨后,陈阿姨是坚决不要,恳请我退掉。那两天,为了让我退酒店。陈阿姨,只差跟我翻脸了。最后,我只有顺从了陈阿姨。
年三十中午,陈阿姨的女儿、儿子一起来到了医院。给陈阿姨带来了一堆熟菜、熟食、点心。能在年三十,与孩子们在上海团聚,在医院相见。 陈阿姨,开心得嘴都合不拢。她拿起手机,大声招呼其他护工阿姨们,一起来分享美食。那声音大的,全楼道的人都可以听到。她大声张罗吆喝,就是想让更多的人,来分享她与孩子们团聚的幸福时刻。
其实,人都是要面子的。 何况,陈阿姨培养了两个大学生,又都在上海工作。那更是要风风光光地展示一下!这个年三十,陈阿姨,跟其他护工阿姨相比,儿女们都来了,已经很威风了。但他们的年三十,仍然充满了漂泊在异乡,寄人篱下,打工族的特色。让人看了,心里还是有点酸楚。
由于,医院特殊的作息时间,陈阿姨的年三十团聚,只能在白天,没法在夜晚。因为,是在我妈的病房。所以没有电视,也没有花哨喧闹的“春晚”。窗外,没有一声鞭炮礼花。年饭,所用的餐具,碗、盘子、筷子、杯子,都是一次性的,甚至,用床头柜替代了桌子,用来摆放年夜饭。
这素朴、淡俭,到了极致。简约版的大年三十团聚,却仍让陈阿姨,脸上挂满了笑容,浑身溢满了幸福。她一个劲儿地说:能在过年的时候,见到儿子、女儿,这已经够好了,够好了!
幸福,对知足者是没有门槛的。这样知足的人,知足的的母亲,到哪里去找?
有位读者,让我转达陈阿姨:陈阿姨含辛茹苦二十年,是一个坚强的励志者。希望她不要再这么辛苦了,该去养老了。这位读者,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好人。可作为农村人的陈阿姨,她不是城里人,不是体制内的人。她没有退休金。如到60岁,每月仅有100元的农村老人养老䃼助。
没钱,怎么养老呢? 回农村老家种地?老家九分田地,种一年庄稼,累个半死,也挣不到1000块钱。靠种地养老,此路根本不通!
那靠孩子养老?行不行呢?在上海,从农村出来、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的生活都是十分拮据的、挣扎的。房子都要与他人合租,怎么可能再养老人呢?父母不贴钱,就烧高香了。靠孩子养老,这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来自农村的陈阿姨,除了“养老”的难题,还有“大病”的难题。农村人,生了大病,绝大多数,也只能无奈地抬回家。在听天由命中,晒一晒人生最后的太阳。命运,有些是深不可测的。有些则是清晰可看到尽头的。
陈阿姨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呢?她只能与其它6亿,月收入1000元的打工者一样,自己去当愚公,移走摆在眼前的“养老”、“大病”,这两座“大山”。她,只有继续去做护工。在做工中挣钱,在挣钱中老去。 直到,真正干不动了。
现在上海的护工,有近一半人,已是奶奶辈的了。这些奶奶辈的工,本该在农村老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了。 但是,为了“养老”、为了防“大病”,而进城做护工积攒钱,成了她们现实的选择。 陈阿姨,也会像其它奶奶辈的护工一样,由护工阿姨,苦拼到护工奶奶。
为什么护工阿姨们,一直能做到护工奶奶辈呢?对护工阿姨们来说,她们干一天活、拿一天钱。薪酬是笔笔清、把把清。很少出现被恶霸欠薪。然后,流着苦难的老泪,跪讨薪酬的二茬悲惨!
护理工作,没有年轻人、专业人、城里人,来参与竞争。甚至,年轻的失业者都不会来抢饭碗。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护理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现实生活中,护理工的真实生存环境,让人在唏嘘声中感叹!无需讨薪,竟成了从业的亮点!没人愿做,成为了竞争的优势!
我有一个习惯,每当写完新的文章,发微信“朋友圈”后,我还要向微信里的朋友、读者,一对一地再发一遍。 虽然,极耗时间,极累。但我觉得,这是对朋友的尊重。《护工陈阿姨》发表时,我当着陈阿姨的面,恭恭敬敬地将文章发到了她的手机上。
我对陈阿姨说,将来你家的第三代,一定是上海人。但是,他们不会知道,奶奶是怎么来上海打工的?!更不会知道,他们未出生时,奶奶已经给他们铺好了路、漂“白”了身份。
我说,《护工陈阿姨》这篇文章,就是记载了你,记载了一个坚韧的打工者,一个伟大无私的“垫脚石”! 说完,我就特地去了楼下。半个多小时后,我回到了病房。我看见陈阿姨,头趴在床头柜上。 床头柜的地下,丢了一堆擦拭过眼泪的卷筒纸。
陈阿姨见到我,用手掩面,泪水顺着手指流了下来。她对我说:朱先生,你是最同情、最理解我们这些乡下人的,你是大好人!
母亲,过两天就要出院了。我们,将惜别陈阿姨。 惜别,总是伤感的。尤其是,惜别曾经帮助过我们的好人。在惜别的伤感中,我更牵挂着陈阿姨的未来。母亲,肯定不是陈阿姨护理的最后一个病人。今后,她还要护理很多、很多的病人。今天的护工陈阿姨,就是“明天”的护工陈奶奶,这就是陈阿姨未来的路。这条路,清晰地可以看到尽头。但,这是一条带着天花板的路!
也许,若干年之后,我会再写一篇《护工陈奶奶》。完整地记录,普通而不平凡的护工陈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