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灿😹,阿Sa广粤文化会馆,VV,不一般的甲子英歌舞

🍀阿灿😹

不一般的甲子英歌舞

2021-09-29 阅读 3496
🍀阿灿😹
🍀阿灿😹
英歌(甲子英歌),广东省陆丰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甲子英歌是汕尾陆丰市甲子镇流传的传统舞蹈。作为当地民间敬神活动,明初从福建传入陆丰甲子镇。明末,一些习武者将原来从福建传入的英歌舞,经过当地武术师的指点辅导和改进,形成有独特风格的甲子英歌舞。陆丰市在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龙舟会、中秋节的赏月会等场合,都要表演英歌舞。
2011年5月23日,广东省陆丰市申报的英歌(甲子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Ⅲ-8
🍀阿灿😹
陆丰甲子英歌,自明朝初年(1392年),从福建传入陆丰甲子镇,成为陆丰甲子镇民间历代承传古老的传统敬神活动节目,缘于《水浒传》传奇故事的魅力,英歌被赋予了扬正压邪、平安吉祥的象征意蕴。
🍀阿灿😹
甲子英歌舞与祭祀的渊源由来已久。英歌理事会会所位于元帝祖庙左侧的两层楼中,英歌的保护神“田元帅”,被供奉于元帝祖庙神像的右侧,此庙始建于元末明初,修扩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997年修复。
新中国成立后,元帝祖庙成为全镇人们的民间文化活动中心,每年英歌的演出活动都从祖庙开始,甲子英歌舞作为元帝祖庙庙会的主角,在庙会祭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英歌已从庙会中的祭祀活动逐渐延伸至春节、元宵、国庆等重大节日进行表演,英歌队从元帝祖庙出发,穿街进巷,依次到各家各户拜新年、送祝福。
🍀阿灿😹
表演队形
甲子英歌是队列式舞蹈,表演时,分为四大行列:有义旗、舞英歌、演小戏和扛大旗。英歌舞者手持双槌,边舞边前进。舞蹈动作有削槌、伏槌、掺槌、穿龙等,同时,两个花鼓婆登上花鼓公肩上,双手舞小棍,随同英歌舞队周围走动表演。
表演队形以纵队为主,二纵队、四纵队、六纵队等,表演人数以偶数递增,一般有24、36、48人等,总数限于107人之内,主要伴奏乐器有大鼓、铜锣、镲、钹等打击乐器。表演进行中,两个花鼓婆单足立于两个花鼓公肩上,手舞小棒划圈,自由穿梭于英歌舞队伍之间,再加上两位男扮女装的反串角色顾大嫂和孙二娘,整体表演风格既神圣庄严又轻松活泼。除时迁、李逵、秦明、鲁智深、武松等按戏曲服饰装扮外,其他角色均分别统一着装,按照梁山泊英雄的形象勾画一个个性格鲜明、生动传神的脸谱,“武畔”穿白襟环花束袖黑衫,红裤配五彩绑腿;“文畔”是天蓝色衫,头戴雉尾双龙武生冠;脚穿镶嵌小铜铃与彩色绒球的草鞋,挂腰牌和身携各式道具兵器,舞动起来,粗犷雄壮,愈显古朴。
🍀阿灿😹
舞蹈姿态
甲子英歌贯以“南拳”的特点,大有海陆丰南拳的姿态。举棍击打、肩、背、腰、脚各有分寸、角度、抬步、返身很注重南拳腿功,起、落、背向各有轻重,整个动作概以拳脚化的侧面“庄步走”,逢沟过隙、跃级过门,背以“轻功”,胜似跳高、跳远的田径动作,特别是时迁的动作属南拳中的“战马”,以“画眉跳架”的姿势配以“支半手”的“吞吐”而“圆身返肩”来表现“鼓上蚤”的特征。原先的英歌在舞棍击鼓完毕,要分成二十对,各提兵器对打表演,是南派武功艺术的集中表现。
🍀阿灿😹
服饰装扮
甲子英歌有一套与众不同的脸谱,它既与京剧,粤剧、西秦中的一些净角面谱有相同之处,又比它们更为复杂,显得更有气派。二十五面脸谱互不相同,据当地脸谱艺人李成节、詹德雇同志介绍,脸谱的眉、目、额、鼻、腮等处的造型着色变化很大,大抵用色阶的对比、曲直大细的线条变化,浓淡繁简的对比,二意结合,着重勾勒的笔法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显示出水泊英雄的特色。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463
0
0
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阿灿😹

猫一鸣惊人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