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美文精选,VV,【首发】沸腾的场院1(钓鸡)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首发】沸腾的场院1(钓鸡)

2022-03-27 阅读 7112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一提起老家的“场院”,过去那幅多彩乡村的图画正在逐渐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退下光彩。现在的年轻人恐怕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但五六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大多都明白。所谓“场院”,就是农村大地里的粮食成熟收割后,运回来做为存放粮食凉晒风干并进行粮食脱粒入仓的集结地,也叫“打谷场”。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我们屯的“场院”在离屯子东南一百米处,面积大约有一晌地左右,四周用一米多高的干打垒土墙围起,两个生产队的“场院”都在一个位置,中间用一道墙隔开,“场院”外南侧二十米处有一个很深的大水泡子,屯里人都管它叫“王八坑",因坑型状酷似一只甲鱼而取名。选择“场院”也是有讲究的,一是场地要开阔,二是土质不能是沙土地,三是要土质坚硬平坦,最重要的一条是在“场院”附近必须有充足的水源地。那时东北风大,而且不论男女老少大多都抽烟,万一发生火灾,如果附近沒有足够的水源,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为“场院”是全屯人一年的口粮和全部希望。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场院”的西侧留有一个用杨木杆做的四五米宽的简易大门,一是为运粮车方便通行,二是防止大牲畜进来糟蹋粮食。靠近“场院”的西北角有一个十平米左右的用泥土和麦秸扠起来的小平房,用做打更和社员打场时休息。屋内有一補土炕,没有窗户,只有一个小门,很暗,人进去后得适应一会才能看见东西。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中秋节前后,大地高梁开始最先成熟,漫山遍野红彤彤一片,象征着又一个好年景。社员们用镰刀倒着割下高梁穗子,打好梱,大马车把它运进“场院”码好垛,等着风干后上冻打场。接着,苞米、大豆、谷子也开始成熟收割,大马车一车接一车地把这些粮食往“场院”里运。眼见着大谷垛越码越高,苞米堆越堆越大,高粮穗和黄豆跺码的象长城,心里那个高兴呀,因为这又是一个丰收年。在那靠天吃饭,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的人民公社年代,这个场景就是最大的幸福感。有人还编了一首打油诗:“谷垛高高上了天,摘朵白云擦把汗。靠近太阳借个火,抽口旱烟做神仙。”全队的男女老少经过一个来月的抢收,终于把一年的庄稼拉进了场院。高梁、谷子、苞米、大豆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场院的四周,就象一座迷宫。成群结队的老家贼(麻雀的外号)叽叽喳喳象赶大集似的,一会飞起,一会落下,黑压压一大片,从头顶飞过时就象乌云遮住太阳一般,十分壮观。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屯子里靠近“场院”附近人家的鸡鸭猪有时也过来找食,特别是小鸡,赶走一拨又来一拨。生产队也发出多次警告,但作用不大。我那时刚刚初中毕业,返乡入队的第一次劳动就赶上打场,由于刚入社年令小,才14周岁,生产队暂时按每天8个工分记分。分配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白天看“场院”。我那时孩子气正浓,非常淘气,想出了一个制服小鸡的办法,就是用鱼钩挂上苞米豆作诱饵,梆在一根粗线绳上,诱饵放在小鸡经常进来的路线上,然后我躲在小房内,手把线绳的另一端,只等小鸡上钩。小鸡上钩后,赶快收绳,象钓鱼一样几下就把小鸡捞到身旁捉住,然后摘下鱼钩,再用一个小棍将小鸡的嘴扒开支上放走,谁知这下可惹了个大麻烦。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场院”附近老李家媳妇晚上喂鸡时,发现自己家的鸡有几只嘴都合不上,一看全都被小棍把嘴给支上了,马上就怀疑到是看“场院”的干的,气的一晚都没睡好觉。第二天一早把小鸡放出后,偷偷地跟在小鸡后面观看,就在他家的小鸡被我钩住后准备去捉时,老李媳妇突然出现了,这还了得,当时把我吓坏了,因为老李婆子是屯里有名的泼妇,只见她手里拿着根大棍子就直奔我而来,我一看不好撒腿就跑,她在后面紧追不舍,破口大骂,气得象疯了一样。围着“场院”追了我好几圈,最后还是老队长出头调解,让她以后管好自己家的鸡,这次就不罚她家工分了,就算扯平。为这事我回家后让老妈好一顿骂,并让我去人家赔礼道歉。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但“场院”里“钓小鸡”的故事还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作者:张国政
插图:选自网络,在此一并感谢!
2022.3.27日于丹东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2769
11
0
133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张国政(爱国军旅文坛)

军人出身,军旅生涯近30年后退役。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