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鉴赏
诗歌首先赞美凯恩纯洁清丽、超凡脱俗的美貌,接着写出了自己“幽禁在阴郁荒凉的乡间”的孤独痛苦,最后抒写了凯恩这种绝俗的纯美重现身边,使自己从死气沉沉的孤独痛苦中解脱出来,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变得快乐欢欣、诗兴勃发,有了“偶像”“灵感”“生气”“眼泪”,尤其是“爱情”,这就充分写出了凯恩的美的魅力甚至威力,也写出爱的力量乃至威力。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艺术特色。
一是巧妙地运用叙事因素。这首诗是一首抒情诗,但却带有一定的叙事色彩。正是叙事因素的巧妙运用,成就了这首出色的抒情诗篇。诗歌以回忆开篇,突出强调“你”初次出现,超凡脱俗的美给“我”留下的美好而深刻的印象;接着进一步描写这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在绝望、忧伤、烦恼、慌乱等中对自己的慰藉:“你温柔的声音总蒙绕在我耳边,/你可爱的倩影常抚慰我的梦。”然后笔锋一转,写到生活发生了激变,狂烈的暴风雨驱散了往日的美梦,幽禁在荒凉阴郁的乡村,不仅使人孤独苦闷,而且让人没有生气,没有爱情,更没有诗歌的灵感,只能无息无声地“苦握时日”,最后写到“你”的再次出现使“我”心花怒放,一切重新苏醒,有了生气、眼泪,也有了崇拜的偶像,有了爱情,更有了诗歌的灵感。全诗就这样由较远的过去写到不远的过去再写到现在,形成一条颇为鲜明的叙事线索,从而使叙事因素巧妙地运用于抒情诗中。这种叙事因素的运用,在诗歌中具有双重作用:既通过过去唤起彼此的美好回忆从而引起对方的强烈共鸣,又使诗歌层次分明、线索清晰,且富有节奏感。
二是出色地运用了反复。首先,“仿若转瞬即逝的幻影,/伤若纯洁之美的化身”在第一节和第五节中两次出现,既突出了凯恩超凡脱俗、纯洁清丽的美,又使全诗前后呼应,结构严谨;其次,是第四节写到“没有崇拜的偶像,没有灵感,/没有眼泪,没有生气,也没有爱情”,最后一节进而写到“又有了崇拜的偶像,有了灵感,/也有了生气,有了眼泪,有了爱情”,这可以叫做“变奏的反复”,其作用是:一方面极力抒写从无到有的情感,在表达上递进一层,情真意切,动人心弦;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与递进。与此同时,这两种反复,在诗中形成反复咏叹,使全诗荡气回肠,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音乐性。
三是暗用对比。诗歌极力渲染“我”的孤独寂寞、死气沉沉与苦握时日,然后再抒写“你”那超凡脱俗的美的巨大魅力给“我”带来了一切,让“我”有了“偶像”“灵感”“生气”“眼泪”,尤其是“爱情”,这样两者间就暗暗构成一种对比,这种对比,相当深刻而生动地写出了凯恩的美的魅力甚至威力。
四是把女性神化,从对美女的倾慕飞跃到精神的升华。西方从中世纪开始兴起了女性崇拜。日耳曼人侵入欧洲,对欧洲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便是对妇女的尊敬。他们不尊崇男性神,而崇拜地母,并且认为“女性带有一定的神性”。随后形成的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和向妇女献殷勤的作风,便是日耳曼传统与穆斯林意识形态的结合,具体表现便是骑士对女性的尊崇,甚至其效命疆场、历经艰险、夺取功名,不是为了自己的地位升迁,而是为了赢得情人的青睐。爱情不仅不会使英雄气短,反而成为男子拼搏的动力,它能够使人超凡脱俗,进入美的殿堂,甚至追寻到永恒,探求到终极价值。因此,西方人尽情表达自己对女性的爱慕、追求,并从中使自己的心灵纯化,精神得到升华,乃至找到神性的光辉;他们追求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价值,寻求人生永恒的美。普希金这首《致凯恩》充分写出了凯恩超凡脱俗的美及爱情的力量,唤醒了诗人沉睡的心灵,让一切人性的、有灵气的东西在心中复苏,并且有了宗教崇拜般的“偶像”,有了“生气”和诗歌的“灵感”,有了“爱情”,精神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作品影响
1840年,作曲家格林卡(1804—1857)将这首诗谱成了一支浪漫曲,传唱不绝。
凯恩活到了79岁,她的墓碑上刻着《致凯恩》的前四句。那首句能激起读者共同体验的激情,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可能有值得记忆的“那美妙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