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上的水珠”。中国南北跨度大,同一时间点上,各地的气候、物候相差很大。二十四节气依据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和物候。其实即便在长江流域,比如上海,一年四季,出现露的时间也很多,并非只有晚秋。由此,古人写露的诗词也很多、很美,足以开一场精彩的飞花令。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是春天的露;“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是中秋或中秋前的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霜降前后的露。
寒露节气的“露”,除了白居易的“九月初三”外,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和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堪称最贴切。因为这两首诗词都明明白白写到了菊花,贴近古人对寒露“三候”的描述。寒露第一候“鸿雁来宾”,意思是,鸿雁排队大举南迁;第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是说雀鸟变成了海里的蛤蜊,这个节气,雀鸟不见了,海边出现了很多蛤蜊,因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于是古人认为雀鸟变成了蛤蜊;三候“菊有黄华”,黄色的菊花开放了,盛开的菊花对应了杜甫和李清照的名篇。
菊是寒露的主角,赏菊是爱花者此时的主旋律。我们赏菊,看到很多颜色,但从诗词来看,早期菊花都是黄色的。“黄花”甚至成了菊花代名词。《礼记》“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徐渭“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毛泽东“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这些“黄花”不是泛指所有黄颜色的花,是特指菊花。
赏菊的地方很多,在公园低头慢悠悠地赏菊,不失为经济的办法。“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山何似秋山好,红叶青山锁白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多美啊,一首比一首美。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