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镜头与光影,VV,潼关: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关隘之城
潼关: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关隘之城
2025-07-01
阅读 4253
渔舟唱晚
作者昵称:渔舟唱晚(陕西)
VV号: 973590187
拍摄地点:潼关古城
潼关古城,始建于汉代,有着“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等美誉,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其城址独具“天然形势之雄”,南跨山,北临河,中贯潼水,地势极为险要。明清时期,潼关城池达到空前的恢弘,东、西、北三面由板筑而成,城高约16米,南与东南一隅,顺山势之高下削成垛口,高达30多米。
潼关,这座横亘在黄河与秦岭之间的古老城池,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它曾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是关中平原的东大门,是无数次战争的前线。如今,当人们谈论潼关时,更多是在地图上寻找那个模糊的标记,或是听老人们讲述那些已经模糊不清的战争故事。潼关,这座曾经威震四方、见证无数历史风云的古城,正在被时光慢慢地遗忘。
潼关古城的建设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巅峰智慧。城池依山傍水而建,城墙高达十余丈,城墙上设有箭楼、角楼、瓮城等多重防御设施。护城河宽达数十米,与黄河相连,形成天然屏障。城内街道布局严谨,官署、兵营、民居分区明确。最令人惊叹的是潼关的防御体系不仅依靠城墙,还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城北的黄河天险、城南的秦岭山脉,都成为潼关的天然屏障。古代军事家们在这里创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防御体系,使得潼关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如今,当我们站在潼关遗址上,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种"一夫当关"的雄伟气势。
潼关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的命运。它位于黄河拐弯处,北临黄河天险,南依秦岭屏障,东接华北平原,西连八百里秦川。古人云:"百二秦关,万夫莫开",指的就是潼关的险要地势。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潼关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此设潼关县;汉唐时期,潼关更是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宋元明清,潼关的地位丝毫未减。每一次改朝换代,潼关都要经历血与火的洗礼。那些城墙上的弹痕、城门上的箭孔,都是历史的见证,它们像无声的语言,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金戈铁马。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潼关的战略价值逐渐消失。铁路、公路的修建使得潼关不再是交通要道,昔日的军事重镇逐渐沦为一个普通的县城。更令人痛心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修建三门峡水库,潼关古城被整体搬迁,大量的历史建筑被拆除,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座新城,古城风貌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潼关的老照片和历史记载中想象那座曾经宏伟的古城。潼关的衰落不仅是地理战略价值的变化,更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无数古城共同的命运。它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被遗忘、被拆毁,只剩下一些模糊的记忆。
站在潼关遗址上,望着奔流不息的黄河和远处连绵的秦岭,我忽然明白:潼关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曾经多么重要,而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时间的流逝。一座城市可以因为战争而兴盛,因为和平而衰落,但它的精神可以永远传承。潼关的故事仍在继续,它不再是一个军事要塞,而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一部分。或许,潼关最宝贵的遗产不是那些残存的城墙,而是它教会我们的坚韧、勇敢和智慧。
今天,潼关虽然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它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这里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建筑史、城市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潼关的古渡口、古城墙遗址、烽火台等,都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更重要的是,潼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为保卫家园而英勇战斗的先人,不要忘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潼关虽然不再是一个军事要塞,但它仍然是一个精神堡垒,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潼关,这座被时光遗忘的关隘之城,仍在等待着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它不只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当我们记住潼关,我们记住的不仅是那座已经消失的古城,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潼关的故事,就是中华民族的故事;潼关的命运,就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潼关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去,不要忘记那些为保卫家园而付出生命的人们。这就是潼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
如今,潼关古城已成为秦晋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的文化旅游新地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它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点个赞抢个沙发吧~~
更多>
点赞用户
加载中...
986
0
文章评论未开启!
0
1
分享
微信分享
QQ好友
QQ空间
微博分享
复制链接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复制链接成功!
渔舟唱晚
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美篇摄影优质作者,获2023摄影高手奖
关注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