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丽苍茫入画图
一读黄嘉善先生国画山水作品有感
东晋诗人谢灵运有两个隔代的"粉丝“,一个是大唐的诗仙李白,在他的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发挥玄奇的想象: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这谢公屐就是谢灵运发明的登"青云梯"的木屐。
第二位粉丝是北宋文豪苏轼,他曾不无羡慕的写道:
百亩新池傍郭斜, 居人行乐路人夸。
自言官长如灵运, 能使江山似永嘉。
是什么让两位千古大文豪隔代追慕谢公而神往不己呢?其实苏东坡在诗中已经揭露谜底,那就是"风光似永嘉″!
永嘉为什么让诗人们心生向往?
一一因为这里有美丽的雁荡山!
近日欣赏了黄嘉善先生的国画山水作,静心品读,在这里看到了家乡的山水烟岚,我爱故乡的山水,从黄先生的作品里我更是品味出一种醉人的"芬芳"。
黄先生早年在铁道兵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创作了大批富有情感讴歌时代与军旅的优秀作品,用笔墨和山水对话,那风景仿佛是他最知心的爱人,时时将美的"倩影""显影"在画卷中。而观先生系列作品,能感受到画者在技法上的日臻完善和艺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我用"秀丽苍茫"四个字来概括黄嘉善先生的国画作品带给我的感受。而这四个字也是我对雁荡山水的美学概括。
雁荡地处东南,却气象万千,这里的峰不险峻却因常年云雾缭绕而平添一份神秘和壮观,因此和典型的江南山水比起来,雁荡却多了一份辽阔的苍茫,而和险峻的北方山水相较,这里又多了一份江南特有的秀丽可人。
然而,正因为如此特殊的地理环境,却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山水气质,这份美穿越时空常入诗吟诵的诗篇里,也落默在画家的丹青画卷中。
纵观黄嘉善先生的系列山水作品,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惊喜感,时时勾起我记忆里最美好的回忆。
比如这幅《雁荡合掌峰》,让我想起了童年时和家人的快乐旅行。而《老僧拜塔》却让我回忆起初中秋游和同学们一起冒险欣赏夜景的美好往事。
快乐的少年时光一逝,而故乡的山水依旧,如今山水入画,美丽被定格成精彩的画卷,供人时时欣赏时时回味。
在创作中,画者作为版画家其版画创作的技法和审美因子时时影响着过画笔墨的表达。像作品中表现雁荡的奇峰秀岭,无不体现出从版画转化为笔墨表现的"刀斧之功″。
如画家采用焦墨皴擦,淡彩晕染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的苍茫雄浑,同时用点染留白的手法表现水气烟岚的蒸腾。而两种手法结合将雁荡风光的独特气质酣畅淋漓的表现了出来。
从作品中我们除了看到传统的笔墨手法外,还看到了西方绘画中明暗立体技法的运用,而这也同样折射出版画艺术的表现特点,明暗手法的结合给画面带来了光的变化和空气的流动感。
像这幅《雁荡夫妻峰》里,在一轮明月的照耀下,山峰被处理成了美丽的剪影,而近景中的树和民居则是采用逆光的手法来表现,在这里月光犹如伟大的线条艺术家,在它"勾勒″下",美丽的轮廓暗示了沉没在黑暗中的丰富信息,画面虽然"黑多白少″予人的想象空间却更加丰富,如果要给这幅作品找一个主角,我看既不是秀丽的山峰也不是静默中的民居,而是将这一切风景赋予诗境的"月光"。
画为心曲,从作品的笔墨趣味和经营位置中,我不仅读到了画者如赤子般对于家乡山水醇厚的爱。
也许,人生是要经历沧海桑田才能懂得这种单纯的美丽和可贵吧!乡贤王十鹏曾诗云:
浮名夺我林泉趣,不及山僧一昧闲。
在这幅《灵峰烟云》中,我看到远方的山石耸立的碧玉屏障,而近景处两个点景小人对着风景仿佛在交谈,在感慨,在放声歌唱。我想,画中人也许就是画者自己吧。
面对美丽的家乡山水画家,也许有一种千帆过后的从容和喜悦,但我想这画中人更是观画的你我,世路漫漫,且看秀丽苍茫入画图。
所幸,这画中最美的风景就是我的家乡。
陈始畅 2020年4月14日于叶适故居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