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如谜,吟风赋雅-98,VV,〔复州文苑〕vv2024第五十六期ⅠⅠ王克松老师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说》专辑《三》

静默如谜

〔复州文苑〕vv2024第五十六期ⅠⅠ王克松老师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说》专辑《三》

2024-04-19 阅读 4878
静默如谜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一、江海寄余生(总第58)
夏夜,苏轼在东坡地头饮酒,因口渴回家,家里人都已入睡,喊了好一会,无人应答,于是又走到江边,捧起江水猛喝,此时两个渔夫朋友亦在江边船上饮酒,见东坡后忙将他请上船同饮。船夫潘丙能写诗填词唱曲,求东坡写首新词让其唱,东坡乘着酒兴,哈哈大笑道:“有何难哉!我填首《临江仙》,你我共唱之。”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穀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潘丙同苏轼的歌声在江上缭绕,打破了夜的寂静。
第二天,这首《临江仙》便在州城传唱开来。太守徐君猷大惊失色,“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不明明白白要乘船逃走吗?太守早餐都未进,带了几名衙役匆匆赶到东坡之江边,未见有船,只发现江边.地上苏轼的一件衣裳和斗笠,太守吓得浑身颤抖,被贬罪臣若是在自己的监管之下逃走,是罪责难逃呀,又急急忙忙赶到苏东坡在临皋亭的家。
见到朝云迎接,太守急切切地瞒怨道:“苏学士呀苏学士,你为什么要逃走呢?我对你也不薄呀!这不把我害苦了!”
朝云极聪明,知道大守误会了。连忙道:我家大人此刻正在睡觉,不信你听听他的鼾声!
太守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临走时叮嘱朝云道:“告诉苏学士,我请他晚上喝酒,务必要来州衙。”
不久,此事传到京城,神宗也不放心,特派一太监去黄州探听虚实。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二、此心安处是吾乡 (总第59)
苏轼写有这样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南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首词写得横放杰出,想象驰骋,境界奇美,尤其结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表达了苏轼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成为千古以来的警世名句。
这一名句是怎么得来的?有这么一段故事: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谪到地处蛮荒之地的岭南宾州。王巩受处分最重,苏轼深感对不起他,总想当面道歉,却无机会。王巩被贬去宾州时,其妻妾都离家各自逃生,只有歌妓宇文柔奴(别名寓娘)毅然随行,成为王巩的正妻。三年后王巩奉旨回京,北归时苏轼去看望他,为他送行。酒席宴上,柔奴侑酒,王巩向苏轼介绍了柔奴幼时怙恃双失被叔父卖到勾栏的悲惨身世,以及跟着自己到岭南瘴疠之地饱受苦难而无怨无悔,淡定自若的可贵精神,苏东坡十分感动并钦佩。不禁问柔奴道:“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未料柔奴微笑着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此时的苏轼虽躬耕于东坡,以陶渊明自况,但重回朝廷再干一番事业之心并未完全放下,对乌台诗案的处理结果也还颇有微词。柔奴随遇而安的胸襟深深地触动了苏轼,他当即填了这首《定风波》,不仅赞美柔奴歌甜貌美,而且以斗雪傲霜的岭南梅花赞美她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安之若素的处世态度,并把她回答的语言直接写进词里,作了这首词的结句。
了解了柔奴的身世与在岭南的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精髓所在。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三、湖州太守看丝娘(总第60)
浙江湖州有个风景优美的碧浪湖,湖畔人家都以养蚕缫丝为业。一天,知州苏轼特地独往游湖,舟中饮酒吟诗,十分高兴。微醺后舍舟上岸,沿湖步行,从一人家经过,看见一少女当窗而坐,风姿绰约,眼波流眄,正在缫丝。苏轼两眼为之一亮,诗兴大发,借着酒意,脱口吟道:
晚蚕乱缕累红妆,
碧綠湖光杂草香。
岂是青春长作伴,
……
第四句尚未想好,不料那位姑娘接口道:
湖州知府看丝娘。
苏轼见接得洽到好处,十分惊异,连忙走到窗前攀谈起来。
姑娘叫沈娟。她说平日常诵读知府的诗词,东坡于是
将其收为弟子。
二人在交往中产生了感情,沈娟愿作侍妾,但还未进入苏府,乌台诗案突发,苏轼被捕入狱。
在狱中,苏轼经常收到一陌生人送来的美食,苏轼问何人所送,来人不答,后来苏轼拒食,来人才说是沈娟。苏轼异常感动。出狱后,苏轼准备迎娶她,派人上门看望沈娟并表达此意,不料沈娟因苏轼入狱积忧成疾,已成沉疴。弥留之际,沈娟对来人说道:“只怨我没福气,不能侍候苏大人了。”说后叫人帮助剪下了自己的一绺青丝,断断续续道:“请转赠苏大人……”话没说完,饱含热泪离开了人世。
苏轼没来得及前往吊唁,就再次遭贬,转徙各地,直到54岁作杭州太守时,顺道来湖州扫墓,并为沈娟立了碑文。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 之诗话联语 (续)
四、拣尽寒枝不肯栖(总第61)
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以59岁高龄谪居广东惠州,在白鹤山筑室居住。一小官吏温都监与苏比邻。温有一独生女,小名超超,才貌双全,只因眼孔过高,虽求婚人踏破门坎,然姑娘总不答应,故成剩女。
后来,超超听父亲说比邻而居的是大文豪苏轼,春心萌动,常以各种理由,做贼似地去苏东坡书房外窗下潜听苏诵读,次数多了,终被苏轼看见。大方的姑娘竟向苏轼表达了爱慕之心,苏轼弄清楚她的身份后,觉得自己年龄跟温都监差不多,那怎么行?于是决定在青年文人中帮助姑娘择一佳婿。不久就目色到了一位品学兼优的青年文人王郎,正准备托人去说媒时,偏又接旨再贬海南澹州,事情没成。
后来,皇太后摄政,大赦天下,苏东坡北归,经过惠州打听温超超时,被告知说,这位姑娘非苏轼不嫁,抑郁而终,死前嘱咐家人,将其葬在江边,好眺望苏轼来归。苏轼感动不已,特到其墓祭奠,并填了“卜算子”一阙,于坟前烧化。
卜 算 子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附注:词中“幽人”“孤鸿”指温超超,“拣尽寒枝不肯栖”指其父为其择偶,都被她拒绝)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 之诗话联语 (续)
五、枝上柳绵吹又少(总第62)
一年秋天,户外落叶萧萧,景色凄迷,苏轼与朝云闲坐,心情都很沉闷,苏轼于是拿出在密州时填的一首《蝶恋花》词,请朝云唱,以解闷。朝云接过一看,却无语泪先流,苏轼很诧异,忙问何事,朝云哽咽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我唱不出来。说罢竟又泪如雨下。
苏轼是个极顶聪明之人,当时就悟过来了。原来这两句触动了朝云,这与她的身世以及与苏轼共同的遭遇有关。
王朝云自幼丧父失母后,无依无靠,进了苏门后,得到苏轼的怜爱,本想能改变不幸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未曾想苏轼屡遭打击迫害,一贬再贬,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生活条件越来越艰苦,一向活泼开朗的她也慢慢变得多愁善感起来。她们这种南北奔波,居无定所近似流浪的生活不就像被风雨摧残的柳絮吗?“枝上柳绵吹又少”正反映了她此刻的心境,她实在唱不下去。
第二年,王朝云就不幸病故。苏轼事后追忆,觉得要朝云唱这首词就是她死亡的先兆,从此不再诵读、不再听歌女唱这首词了。
这首《蝶恋花》如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六、共粉泪,两簌簌 (总第63)
一天,苏轼和同僚们在西湖湖亭上聚会,受邀的歌妓早早到来,唯名气最大的秀兰迟迟不到。苏轼叫一衙役去催促,秀兰才匆匆赶到。苏轼问她为何来迟,她说“沐浴之后,头晕不适,倒在床上睡着了,后被一阵敲门声惊醒,见是官人催促,所以来迟,望诸位大人原谅。”
宋代,一般歌妓为官妓,地位低下,无人身自由,随叫随到,她们唱歌、跳舞还陪酒,不少歌妓成为官员们的玩物。
这秀兰卖艺不卖身,得罪了不少人。在场的一位官员日常倾慕秀兰的美色而不得,借她迟到而发难道:“我看是去会了情人才迟来的吧!”秀兰极力辩白,不能止息那官员的怒气。
当时正值初夏,亭外榴花如火,机敏的秀兰为改变窘境,快速折下几枝,恭恭敬敬献到案上,再表歉意,未想到那官员不息事,大声吼道:“摘几朵野花来糊弄朝廷官员,此乃大不敬!”秀兰急得手足无措,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苏轼虽常参与这样的活动,但他尊重这些歌女,同情她们的遭遇,从不歧视她们。此时见那官员还不放过秀兰,就站起身朗声说道:“请不要再加纠缠,我现场填首词,就罚秀兰姑娘唱。”说罢援笔在手,顷刻间一首《贺新郎》递给了秀兰。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秀兰明知苏轼的“罚”,是在为她解围,十分感激。接过词后稍加揣摩,便轻启朱唇,慢捻牙板,以五言诗的形式从容唱完。苏轼见她用诗的形式唱自己的词,吃了一惊,但未打断她,后听她的诗不仅完美地隐括了《贺新郎》词意,还有所拓展、深化,十分佩服。秀兰婉转的歌喉,妙曼的声韵,唱得满座哑然无声,博得众人喝彩。而秀兰与苏轼则是“共粉泪,两簌簌”了。
(秀兰唱的诗较长,略)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七、春月胜秋月(总第64)
宋哲宗元祐七年,苏东坡在颖州任上填了首《减字木兰花.春月》:
春庭月午,
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
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
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
只与离人照断肠。
说到这首词,必须说说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润之。
苏轼的发妻王弗不幸早逝。苏轼32岁那年,王弗的堂妹润之毅然嫁给了苏轼,做了继母。这王润之也很不错,幼时读过书,可谓知书达理,加上在苏轼身旁,耳濡目染,也能做诗填词。
那年正月十五夜,梅花盛开,蟾光如泻,润之见东坡独坐无聊,便说道:“春月胜于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使人和悅,你何不邀朋赏花饮酒,解解闷,高兴高兴呢?”
苏轼见妻子话说的如诗一般,顿时来了兴趣,派人请来了几个好友,聚会饮酒,观花赏月,因受夫人那几句话的启发,即席填了上述《减字木兰花》词,当听到众人赞扬词不仅意境优美,见解也独到时,苏轼笑道:“这是依据夫人的语意敷衍而成的啊!
”。
众人听后啧啧称赞。
不幸的是,王润之也未能同苏轼白头偕老,第二年就病逝了,年仅46岁。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八、密州出猎 (总第65)
苏轼这首《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凡热爱宋词的人,不可能不知晓。但这首词不是苏轼凭空创作的,而是一首纪实作品。也可说是苏轼的一个传奇。
事情发生在熙宁八年(1075年)十月秋高气爽的一天,苏轼率领众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衣,骑着高头大马,威武雄壮,如上战场一样。苏轼此时已老大不小,左手牵着一只大
黄狗,右臂托着一只苍鹰,雄姿英发。只见他一声令下,围猎开始,一千多儿郎便如一阵狂飚,席卷着前面的山冈。苏轼还不满足,认为如此壮观的场面,应与百姓共享,于是又派人通知全城百姓,凡愿意者,皆可出来看围猎。
围猎结束回衙后,苏轼就写下了这首豪迈的《江城子》,这是苏轼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被后人评价为宋词“里程碑”式的豪放词作。
苏东坡这次围猎话动,后人评价有“四狂”:“太守出猎而须报知百姓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还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九、燕子楼上 (总第66)
燕子楼是唐代尚书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建的一座小楼,地点在彭城。楼成不久,张病逝,关盼盼誓不再嫁,孤独自守十余年,未下过楼。张健在时曾宴请白居易,白赞美关盼盼“醉姣胜不得,风嫋牡丹花”。张死后不久,白来墓前凭吊,又为关盼盼写了三首诗,其中一首道:
黄金不惜买娥眉,
拣得如花四五枝。
歌舞教成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盼盼读后,见白居易讽刺自己不能从死,深感委屈,于是奉和了一首表明心迹:
自守空房恨敛眉,
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
讶道泉台不去随。
盼盼写后,留下遗言:“妾非不愿死,恐后世以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玷清范耳。”
未几,盼盼绝食而死。
苏轼为盼盼所感动。神宗元丰元年调任彭城时,特地到燕子楼凭吊并宿于楼上。
苏轼读了白居易和盼盼的诗,读了唐宋其他诗人的题咏,夜里梦见了盼盼,醒后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有感而发,于是填了首《永遇乐》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十、 死 秃(总第67)
苏东坡被贬岭南惠州后,一日游山至一寺庙,见山门前一小和尚眼泪巴巴跪着,样子很是可怜。苏轼问了问,得知是因不小心打破了一个灯盏,受此处罚。苏轼很是同情,便去庙内见方丈。
方丈听说苏学士来访,不敢马虎,抹椅端茶,脸上堆满笑容,并引导苏轼将庙内各处看了个遍,招待了素餐。苏轼临走时,老和尚央求他留点墨宝,苏轼爽快答应道:请方丈叫那个跪着的小师付展纸磨墨。
小和尚知道苏轼是在解救他,很高兴地磨好了墨,铺好了纸。苏轼笔走龙蛇,一挥而就,写好了一副对联:
一夕化身人归去,
八千凡夫一点无。
老和尚喜滋滋地去裱糊店装成了条幅,悬挂起来。每有香客来,都主动介绍说:这是当今大文豪苏东坡的墨宝。
半月后,佛印云游到此,见联后捧腹大笑,问老和尚:“你不知道这对联的意思吗?”方丈连忙摇头。佛印见其毫无悟性,只得明说道:这对联是两个字谜,上联是个“
死”字,下联是个“
秃”字。
老和尚哭笑不得,待佛印离寺后,暗暗扯下撕毁了。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十一、巧 骂 贪 官(总第68)
苏东坡在杭州时,一天微服出访,在亲戚家赴寿宴,在场客人都不知道他是大文豪苏东坡。酒席间有人提议行令喝酒,知府杨贵和县令王笔两个贪官.都赞成。王笔先说道:
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哪个月下雪?

杨贵接着吟道:
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哪张口喝酒?
另一官员道:
一个出字两座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哪座山出炭?

几人吟后都望着苏东坡,等着看他的笑话。
只见苏东坡不慌不忙吟道:
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哪一个是鳖?

刚一说完,王笔就悟过来了,满脸怒气道:好哇,“龟”和“贵”,“鱉”和“笔”同音,这不是骂知府大人和我吗?大吼道:来人,把这个狂徒赶出去!
苏东坡徐徐说道:你们刚才吟的才是骂人。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会烧成灰的,茶酒进肚后是要变成尿的,都是很快就要消失的,在寿宴上行这样的令,是何居心?这难道不是骂吗?而龟鳖是长寿的标志,我行的令才是祝寿的。
三人无言以对。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十二、东坡吃草(总第69)
一天,东坡闲着无事,去金山寺访佛印和尚。适佛印外出,一个小沙弥出来迎接。
东坡开玩笑大喝道:“秃驴何在?”
小和尚不慌不忙,指着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答后,不好意思地向东坡微笑拱手,等待东坡的呵斥。
苏东坡觉得小和尚机敏可爱,大声说道:
答对得好!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十三、题联戏土豪 (总第70)
东坡曾和一土豪饮酒,土豪叫来侍姬十余人,皆有姿色,其间有一善舞者名媚儿,容质虽丽,而躯干甚伟,土豪特别喜爱,命她请苏轼题诗。苏轼戏题一联云:
舞袖蹁跹,影摇千尺龙蛇动;
歌喉婉转,声撼半天风雨寒。
妓赧然不悦而去。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奇之诗话联语(续)
十四、东坡肉的来历(总第71)
东坡被贬黄州后,作《猪肉颂》打油一首:
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愿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东坡肉的烹调方法了。苏东坡的朋友们取名“东坡肉。”
还有另有一说法。说是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修苏堤,兴水利,治理西湖,变西湖水害为水利,既改善了百姓饮用水,又促进了农业丰收,深受百姓爱戴。那年丰收后,家家户户杀猪,送肉给东坡,东坡逐一登记造册,他把肉切成方块,配好佐料,放在大锅里熬煮,待熬烂肉汁快干时起锅,再按名册送到百姓家里,大家一致认为这肉香软可口,肥而不腻, 取名“东坡肉”。各大饭馆酒楼争相学做,后来成为杭州的一道名菜了。
东坡还喜食竹笋炒肉,在杭州时写过一首诗:
不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杭州百姓续写了两句:
若要不瘦又不俗,
除非天天笋炒肉。.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续)
十五、点化琴操(总第72)
王朝云有个相好的歌妓叫琴操。苏轼来杭州任通判时,琴操才十三岁,苏轼二次来杭州任太守时她已二十九岁了。苏轼怜她有佛性,恐其堕落风尘不能自拔,想点化她。
一日,苏轼招琴操到湖中饮酒,饮到半酣,陪伴的一军士高兴地唱起了秦观的《满庭芳》,偶然误唱一句的韵脚,琴操笑道:“不是画角声断斜阳,是声断谯门!”那军士对琴操开玩笑说道:你能否就用“阳”韵唱呢?琴操道:好吧!你听: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供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鸦万点,流水绕低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倖名狂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留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苏轼十分吃惊。这临场換韵,牵一发而动全身,每句都要变动,相当一次再创作。他深感其聪敏,长此作歌妓实在可惜,于是对她说道:“你平日喜欢看佛书,一定懂得些佛理,我今天权且当作长老,你来参禅,你问我答,怎么样?
琴操道:“甚好”。
琴操于是问道:“
什么是湖中景?”
苏轼答道: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又问道:“什么是景中人?”
苏轼答道:
“裙拖六幅湘江水,髻绾巫山一段云。”
琴操再问道:“什么是人中意?”
苏轼答道:
“随他杨学士,憋杀鲍参军。”
琴操又问道:“如此究竟如何”
这时,只见苏轼把桌子一拍道: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大悟,第二天就离开歌舞场,从良去了。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续)
十六、红莲争似白莲香(总第73)
相传,苏东坡与佛印前世就是好友。二人都是佛教徒,且同在钱塘(今杭州)净慈孝光禅寺出家,一个法名五戒,为师兄;一个法名明悟,为师弟。一日大雪纷飞,五戒清早打坐时听到门外有婴儿哭声,忙去抱了进来,见是个只四十来天的女婴,遂将其收养,到三四岁时就作男儿打扮,取名红莲。寺内除明悟外,无人知是女孩。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倏忽间红莲已十六岁,早醒人事;得知自己的身世后,竟以身相报五戒的养育之恩;
这五戒也错了念头,欣然接受,将红莲私藏密室,夜夜玩耍。明悟见师兄犯了色戒,决心劝其醒悟。一日采了朵白莲花,瓶插在房,请五戒来赏花品茶,并请其以白莲花为题咏七绝一首。五戒一挥而就:
一枝萏菡瓣儿张,
相伴蜀葵花正芳。
红榴似火复如锦,
不如翠蓋芰荷香。
明悟道:师兄既题,小弟岂能无言?也题道:
春来桃杏柳舒张,
千花万蕊斗芬芳。
夏赏芰荷真可爱,
红莲争似白莲香?
五戒听了,立时醒悟,脸上红一块,青一块,急忙回到自己房中,弄来热水洗浴,换了一身新衣,找来文房四宝,写了《辞世颂》:
吾年四十七,
万法本归一。
只为念头差,
今朝去得急。
传与悟明弟,
何劳苦相逼?
幻身如雷电,
依旧苍天碧!
明悟见五戒圆寂,当即也沐浴后圆寂,追随五戒而去。
这五戒一点魂灵越山渡水,来到四川眉山县城中,托生苏家,是为苏轼;明悟托生在眉山谢家,是为谢端卿。这谢端卿自幼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佛印。苏轼自幼习文,走了科举之路,官至翰林学土,礼部尚书。佛印得知后,离川来东京大相国寺做了住持,和苏轼交上了朋友。这苏轼因反对王安时变法,在湖州任上写了几首嘲讽新法的诗,被投进了御史台监狱,这就是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受尽折磨,昏昏沉沉中见佛印来了,忙起身迎接,问佛印何来,佛印答道:“南山净慈孝光寺红莲盛开,特约学士去同赏。”东坡不觉相随而行,进了寺庙,一路僧房曲折,分明是熟悉之地,法堂中摆设钟磬经籍等物件,件件认得,心里好生奇怪。寺前寺后走了一圈,不见红莲花,乃问佛印:“红莲在哪里?”佛印向后一指,道:“那不是红莲来了!”东坡回头看时,只见一少年女子冉冉而来,似曾相识。那女子从袖中摸出花笺一幅,求东坡题诗,佛印早取到文房四宝,东坡信手写道:
四十七年一念错,
贪却红莲甘堕却。
孝光禅寺宝钟鸣,
这回抱定如来脚。
那女子看了诗,撕得粉碎,一把抱住苏轼,道:“学士休得忘恩负义!”苏轼正无可奈何时,佛印劈手拍开,惊得苏轼一身冷汗,醒将转来,乃是南柯一梦。
未几,圣旨下,苏轼免罪,放外任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从此礼佛,与佛印讲经说法,形影不离。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续)
十七、虎溪留一笑(总第74)
宋时临安有个龙井寺,因住持辩才法师是个高僧,不仅香火特盛,而且拜访辩才的文人与日俱增,他不便拒绝,又无力应付,因此立了一清规告知来访者:
山僧老矣,精神衰惫,不能趋承。谨以二则预告:殿上闲谈,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垂顾大人,伏乞相谅。山僧元净叩白。
此后来访者均自觉遵守,辩才送客不再超过虎溪。
不料一日,苏东坡谪任临安府太守,闻辩才之名,专程拜访。管事僧知太守驾到,耽心住持不肯迎送,难免得罪,于是跪禀道:“本寺老僧不迎不送的规矩,巳历数年,今不便改变,还望太守大人宽恕。”
苏轼道:“是我来访他,是访他的道行,谁访他的迎送?”说着走到方丈室里了。
寒暄后苏东坡道:“闻说大师戒律精严,不知戒的是什么?律文是哪几条?”
辩才应声而答:“戒只戒心一件,律只律心一条,何来几件几条?”
东坡道:“活泼泼一个心,受此戒律,不几死乎?”
辩才道:“死而后活,方才超凡入圣。”
东坡点头称善,连说佩服。
二人相谈甚欢,说到会心处,彼此依依不舍,相见恨晚,辩才破了戒律,请东坡留宿一晚。
次日,辩才引东坡到处游览,每到一处,不是题诗,就是属对,甚是投缘。午斋后,辩才知东坡公务繁忙,留不住,于是携手相送,边走边聊,忘路之远近,早过了虎溪,二人都醒悞过来,大笑不止,陪伴人等,也都笑倒。东坡有感,吟诗一首: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淘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过虎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自远公(即辩才)与东坡行后,当地人在岭上修建一亭,名曰:过溪亭。而西湖之龙井,有此笑迹,成为后人美谈。有首诗道:
高僧纵是高无比,
必借文人始得名。
所以虎溪留一笑,
至今千载尚闻声。
如今,“虎溪笑迹”已成为旅游景点。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续)
十八、章 台 柳(总第75)
苏轼任临安太守期间,在西湖边建了一座书院,号称西湖杨柳院。一日,后园牡丹盛开,他请来佛印饮酒赏花,叫来歌女章台柳。这歌妓不仅姿容秀丽,体态妖娆,能歌善舞,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佛印惋惜地对苏轼道:“这么好的姑娘,怎不从良?”
苏轼接过话头,对歌女道:“听说你想脱离风尘,我今出个题目你做,如写得好,允你从良,或者跟我作妾。”
章台柳深深地道了个万福,道:“若得脱离苦海,侍奉老爷,此乃山海之恩,我将永志不忘。
苏轼遂道:“以你的柳字为题,或诗或词都可,既要见你从良之心,又不可见柳字。”
此女略加思索,迅速填写了一首《沁园春》:
弱质娇姿,黛眉星眼,画工怎描?自章台分散,隋堤别后,近临绿水,远映红蓼。半占官街,半浸私道,长被狂风取次摇。当今桃腮杏脸难比好妖娆。
春朝晓露才消。暗隐黄鹂深处娇。千丝万缕零零风拂水,随风随雨,晴雪飘飘。欲告东君移归庭院,独对高堂舞细腰。
从今后,无人折損柔条。
东坡佛印二人看后,大加赞赏。佛印建议各作首诗赠之。东坡诗云:
章台杨柳不禁风,
慮恐风吹西复东。
且与移来庭院内,
免教攀折路岐中。

佛印诗云:
带烟和雨几多标,
惹恨牵愁万种娇。
欲识章台杨柳态,
请君先看柳眉腰。
章台柳将词与诗唱后,即将官妓用的花冠褙子交给苏轼,回家而去。
章台柳回家后,热切盼望东坡娶她,足不出户,专候了一年余,见无动静,经媒妁之言,嫁给了画家李从善。而苏轼答应娶她之事,纯系当时酒后之言,早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有一天与妹夫秦观饮酒时,一片柳叶飘落杯中,才突然记起此事,觉得很对不起她,于是写了一诗,派人送去。
诗云:
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柔条似旧垂,
多应折在他人手。
章看后回诗一首:
昔日章台舞细腰,
行人任便折枝条。
而今已落丹青手,
一任风吹不动摇。
东坡看了,连道:“难得!难得!”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十九、生死两茫茫(总第76)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首家喻户晓的悼亡词。
苏轼经历了三任妻子,对发妻王弗感情最深,写下了这首悼亡词。这不仅是因为王弗知书达理,贤淑美丽过人,还因为他与王弗的姻缘颇具戏剧性。
苏轼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十五,是蜀中地区蚕市节,而眉州的蚕市规模最大,周围几个县的百姓都来这里赶集。这一天类似北方的庙会,各种土特产,民俗文艺,地方特色饮食等都在集市上展示、交流,十分热闹。苏轼两兄弟带着一个家人,逛着逛着,发现十字街口围满了人,苏轼挤了进去,见一男子要一大一小两个姑娘赔偿罗筐钱,小姑娘争辩道:“罗筐又不是你的,我也只是摸了一下,又没弄坏,卖家都没说什么,与你相什么干?”
那男子嚷道:“这罗筐我全部买了,你摸了就得赔钱”。大姑娘是小姑娘堂姐,也申辩着,那男子恶狠狠地说不赔钱就休想离开。口里说着,贼眼却在大姑娘身上溜来荡去,并动手拉扯调戏,苏轼见状,急忙上前护住两位姑娘,并怒斥那男子寻衅滋事。那男子凶相毕露,正挥拳打苏轼时,苏辙和家人上前拦住,那男子见苏轼人多,又见那个家人虎虎生威,不敢造次,钻出人群灰溜溜走了。
自古以来“英雄救美”被人们传为美谈,那“英雄”最易博得被救美女的芳心。那大女孩给苏轼道了个万福,带着小姑娘,红着脸走出了人群,约十余步又回头望了望苏轼,露出了那千金难买的笑容。苏轼也定神看了看她:大约十六七岁,丹凤眼,柳叶眉,笑时眼角上翘,加上两个酒窝,神采飞扬;妹妹十二岁,也生就了一个美人坯子。就是这蓦然回首,那大姑娘与苏轼都动了心。
真是无巧不成书。苏轼回家后,父母親请来媒婆,给他议亲。他心想,要是能娶刚才见到的那个姑娘才好哩!果然天遂人愿,两月后洞房花烛时揭开新娘盖头,四目相对,都认出了对方,二人喜呆了。苏轼情不自禁地抓住新娘的手,引来了阵阵哄笑。那时代,男女授受不清,即使夫妻也不能在有他人在场时牵手,何况众目睽睽。
二人大喜过望,从此恩恩爱爱,夫唱妇随,齐眉举案,共同生活了十一年,不幸王弗二十七岁就离开了人世。虽然王弗死后第三年,堂妹王润之(即那小姑娘)毅然嫁给了苏轼,当起了继母,也很贤淑,但是当爱情转化为日常柴米油盐醤醋茶发愁的时候,转化成终年劳累奔波担心受怕的时候,一个弱女子承受不了,发发牢骚,吐吐怨言,说点过头话也是常有之事,夫妻之间难免龃龉,有一天还吵了起来。苏轼本来对前妻是“不思量,自难忘”,王润之一吵一闹,更加触动了他对王弗思念的琴弦。这天晚上,苏轼梦见了王弗,惊醒后发现枕巾被泪湿透,忙起坐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感人至深的《江城子》。
润之看到后,理解丈夫,也很怀念亲胜同胞的堂姐,从此再不发脾气了。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二十、从公已觉十年迟(总第77)
历来,人们都认为苏轼是王安石的政敌。其实,苏轼并非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反对实行变法的一些过激措施。从文化层面而言,他们是惺惺相惜,互相佩服的,尤其是晚年,二人诗词往来,相互唱和,前嫌尽释,友情日笃。
一日,苏东坡在王胜之的陪同下,来到半山园谒见王安石,王不仅热情款待,还极力赞扬苏东坡即席做的五言诗《同王胜之游蒋山》,说诗中“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两句,老夫一生也未能写出这样好的句子,说罢也即席作了《和子瞻同王胜之游蒋山》,并留苏东坡
在半山园住了一月余,二人几乎天天一同出游,或吟诗对句,或促膝谈心,欢洽融融。王并邀苏卜宅秦淮河边,以尽天年。
经过这月余的互相了解,王对苏更加敬佩,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苏对王也越发倾慕,每读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叹息道:“此老乃野狐精也。”
苏东坡离开金陵到仪征时,先后给王写过两封信,其一云:“某游门下久矣,然未尝得如此行。朝夕闻所未闻,慰幸之极。已别经宿,怅仰不可言。”并写有《次荆公韵四绝》,他怀着对王安石的感激之情,真诚地写道:
骑驴渺渺入荒陂,
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
从公已觉十年迟。
由此可见,他们二人感情还是很深的。
静默如谜
苏东坡的传说之诗话联语 (续)
二十一、珠崖从此破天荒(总第78)
苏轼被贬海南澹州后,看到那里黎族百姓生活十分贫困,文化教育特别落后,既无官学,亦无私学,乡村根本无人教书,无人读书,整个海南,连秀才也无一个。
苏东坡刚到时,居无屋,食无米,但黎族百姓仰慕其名,对他十分热情,帮他盖了屋,开了荒地,种上薯类等农作物,解决了他的生存问题。很快他就和黎族百姓特别是青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开始教育他们学习中原文他,用文化知识去改变命运。大约过了不到一个月,就有十多名青年白天劳作,晚上聚在他家里学习。没有书本,苏轼凭记憶教他们读四书五经,鼓励他们考秀才,考举人。
苏轼教黎族子弟读书一事传遍了海南岛,岛北部有个叫姜唐佐的黎族青年翻山越岭,于一天夜里赶到他的住处,拜他为师,苏轼见姜求学心切,于是重点培养,使他进步很快。
苏轼在澹州呆了三年后奉旨离开海南。离开前夕,姜唐佐拿出一把锦扇,请苏轼题诗留念。苏轼接过锦扇,疾速写道:
沧海何曾断地脉,
珠崖从此破天荒。
……
只写了两句,停笔道:“你要加倍努力,等你日后赴京应试登科时,我再将此诗补足。我不相信海南就出不了举人进士!
姜唐佐牢记老师的教育,“三更灯火五更鸡”,几年后终于进士及弟,破天荒地为海南树起了一面旗帜。可惜的是,他的恩师苏轼已经作古。
兄终弟及。苏辙在姜唐佐那把锦扇的留白处补足了这首诗:
生长芸间已异方,
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
秀出羊坡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
珠崖从此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
始信东坡眼目长。
从而实现了乃兄的遗愿。姜唐佐顺利步入了仕途,传为佳话。
静默如谜
静默如谜
静默如谜
静默如谜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1350
3
0
1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静默如谜

喜欢用文字充实自己,爱好诗词曲和新诗。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