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创作缘起)
1953年,时年19岁的王蒙在共青团北京市东城区委当干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青年学生们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旧中国土崩瓦解,新中国的百废俱兴、万象更新。大家都充满了希望、朝气、信念,相信从这一代人起将过一种全新的、无私的、非常光明的美满生活,需要清洗的只是旧社会残留下来的污垢,而且觉得这种情况未必比做几次大扫除更困难,这也是当时全社会的共识。王蒙的想法和同龄人一样,而且,他感觉到胜利的高潮不可能成为日常和永远,于是,他认为自己责任把这段历史时期和这段历史时期的少年、青年的心史记录下来。他于1953年秋天动笔,悄悄写了一年,完成初稿后他请父亲王锦第帮忙拿给北影厂的编剧潘之汀过目,潘称赞王蒙有了不起的才华,把小说推荐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文艺室审读。
1955年秋,青年出版社请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的萧殷审读了稿件,萧殷向王蒙指出,小说的问题在于缺少一根主线,建议他从结构上下功夫打磨,同时,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出为王蒙请创作假,以便他专心改稿。
1956年春天,正在改稿的王蒙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者会议时结识了邵燕祥,他把起草的《青春万岁》的序诗请邵燕祥看,邵燕祥帮他进行了修改,并增添了“用青春的金线与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等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