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蕴,VV,《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作者 天涯在小楼

底蕴

《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作者 天涯在小楼

2022-08-15 阅读 3778
底蕴
《我的祖先名叫炎黄》
作者 天涯在小楼
诵读 底 蕴
图片 网 络
底蕴
登上古老的城墙,
抚摸着泛起青苔的石梁,
当我兴奋地凭栏远望,
一股酸涩 却忽然充满胸膛。
我听到有个声音,
在耳边大声地回响:
记得吗?你的祖先 名叫炎黄。
底蕴
我记得,
那是很久以前,
有一条大鱼,
生活在北溟那个地方,
它化作一只巨鸟,
在天地之间翱翔。
巨鸟长着一对遮天的翅膀,
一飞万里,扶摇直上。
底蕴
我还记得,
有个怪异的青年 名叫嵇康。
刑场上,
他用最优雅的方式 面对死亡。
屠刀之下 一曲绝响,
宽袍博带 在风中飞扬。
底蕴
我也曾梦回大唐,
和一个叫李白的诗人云游四方。
他用三山五岳来下酒,
他的情人 是天上的月亮。
我曾见他在月下徘徊、高歌吟唱;
长风吹开他的发带,
长袍飘逸宛如仙人模样。
底蕴
后来,天下换了一位姓赵的帝王,
他用一杯酒 捧起了文人,摒弃了武将;
结果他的子孙却逃到了江南,
把大好的河山 拱手相让。
然而 在寒冷的北方,
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
敌人都说,
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
可叹英雄遭忌,奸臣嚣张,
一缕忠魂最终消散在 西湖旁。
血色夕阳中,
我依稀见到有人把它插进土壤,
那是将军用过的,
一支宁折不弯的 缨枪。
底蕴
岁月的车轮悠悠荡荡,
终于在甲申那里失去了方向。
瘦西湖畔,梅花岭上,
为纪念一个悲剧,
人们建起了 一座祠堂。
那个叫史可法的文弱书生,
他不愿散开高束的发髻,
更不愿脱去祖先的衣裳,
于是他决定和那座城同存共亡,
豁上性命,护住信仰。
底蕴
时间转眼来到了今天,
我穿着古奇牌的时装,
走进麦当劳的大堂;
我随口唱着my heart will go on,
内心却忽然充满了忧伤。
因为那个声音,又在大声的回荡:
忘了吗?忘了吗?你的祖先 名叫炎黄。
底蕴
我没有忘,
一群褐发蓝眼的豺狼,
带着坚船利炮,
拆了我们的庙宇,
毁了我们的殿堂。
于是百年后的今天——
我们拥有音乐神童,
却不识角徵宫商;
我们建起高楼大厦,
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
我们说着流利的英文,
却写不好汉字的横竖撇捺;
我们穿着名贵的西装,
却早就忘了 自己原来的衣裳。
底蕴
我们拥有音乐神童,
却不识角徵宫商;
我们建起高楼大厦,
却容不下一块公德牌坊;
我们说着流利的英文,
却写不好汉字的横竖撇捺;
我们穿着名贵的西装,
却早就忘了自己原来的衣裳。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
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底蕴
为什么我穿起最美丽的衣衫,
你却说我行为异常?
为什么我倍加珍惜的汉装,
你竟说它属于扶桑?
为什么我真诚的告白,
你总当作是笑话一场?
为什么我流下的热泪,
丝毫也打动不了你的铁石心肠?
在哪里?那个礼仪之邦,
在哪里?我的华夏儿郎。
底蕴
我不愿为此痛断肝肠,
不愿祖先的智慧无人叹赏,
更不愿华夏的衣冠倒靠日本人去宣扬。
所以,我总有一个渴望,
有一天,
我们拾起自己的文化,
撑起民族的脊梁。
底蕴
记住吧,记住吧,
我们有一个时代 叫汉唐,
我们有一条河流 叫长江,
我们有一对图腾 叫龙凤,
我们有一件羽衣——名叫 霓裳!
底蕴
作者简介
天涯在小楼,本名方哲萱,女,汉族,1981年生于天津市。颇具影响力的汉服复兴和实践者之一,其撰文作品颇丰且具有完整的思想理论。致力于读经教育多年。
现兼职复兴书院汉服研究所名誉所长。华夏衣冠吧吧主,《衣冠》杂志社策划人,百度汉服吧名人。
主持编撰杂志:《问道》,主持策划杂志:《华夏衣冠》。代表文章有《一个人的祭礼》、《为汉服的浅吟低唱》(现名“我的祖先名叫炎黄”)等。
网名: 天涯在小楼
中文名:方哲萱
外文名:Fang Zhexuan
性别:。 女
血型: A
出生地:天津市
就读过的学校:南开大学
偶像:苏轼
喜欢的音乐:中国风
喜欢的运动:乒乓球,羽毛球,网球
其他兴趣爱好:旅行
底蕴
炎黄华夏文明始祖
“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领袖。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黄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始祖,而汉族(汉朝前为华夏族)则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姜姓神农氏、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姬姓公孙氏、号轩辕氏。他们居住在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炎帝黄帝族联盟打败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区。
黄帝与炎帝,又与居住在东方的部落、南方的部落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汉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汉民族的代名词。
中文名 炎黄
别名 赤帝(炎帝)、姬轩辕(黄帝)
国籍 中国
民族 华夏族(汉族)
出生日期 上古
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元和姓纂》典氏记载:“伏羲娶少典为妃”,《三皇庙碑》记载:“包羲太昊伏羲氏娶任姒有蟜氏女名附宝,封为少典妃,以司典号少典。”《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洛水上游)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5],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 章太炎《国学略论》:“汤斌、杨名时、陆陇其辈,江郑堂《宋学渊源记》所不收,其意良是。何者?炎黄之胄,而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
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底蕴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595
7
0
121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底蕴

Ta好像忘记签名了...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