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声汇影 • 悦芳集 72
作者 编辑
樊全升 (蓝色的梦)
配乐歌曲—祖国不会忘记
目录
一、迎春篇
二、答友人(一)
三、答友人(二)
四、励志篇
五、中秋之夜雨
六、秋 • 冬
七、抗疫篇
八、不朽的胡杨
九、自驾游记
十、足迹天涯
十一、晚歌 ………
文声汇影 • 悦芳集
樊全升 (蓝色的梦)
十
足迹天涯之五:长江之歌
渝、川、湘、鄂、
长江一号游轮纪实
2021年3月15日-4月28日
2121年4月20日中午,我们由岳阳乘坐列车来到了武汉武昌火车站下车后,进住了距离火车站不太远的一家宾馆。
2021、4、20--27、
湖北 • 武汉 (一)
武昌
首义公园 黄鹤楼
辛亥革命博物馆
南昌起义纪念馆
中国革命博物馆
今天时间短暂,我们先来到了武汉长江大桥下休闲游览。
虽然是第一次来到武汉长江大桥,但这座大桥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小学时有一篇课文叫做“我们是光荣的建桥工人”,描述的就是1955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者辛勤的劳动,建成了我国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还有一幅建桥工人在建桥工地辛勤劳动的插图。
户部巷,距离武汉长江大桥不远处。是一条古朴典雅的商业步行街。
户部巷,全称户部巷汉味风情街,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司门口,连通民主路和自由路,东靠十里长街(解放路),西临长江,南枕黄鹤楼,北接都府堤;长约150米,宽8米,是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于一体的特色风情街区,被誉为“汉味小吃第一巷”。
户部巷始建于明代,清代因毗邻藩台衙门(对应京城的户部衙门)而得名,民间有“早尝户部巷,宵夜吉庆街”之说。户部巷有民主路西端、户部老巷、自由路中段、都府堤南段等4条街道与道路,主要由特色小吃群、楼和楼、文化长廊、文化墙、戏台等建筑组成,是武汉早点的标志、老武汉形象的缩影。
我们在网上预订的晚餐,沿着巷子找到了这家餐馆——老宅藕香。
今天老板为我们准备的清蒸武昌鱼是孔雀开屏,还有其他几盘小菜。菜品造型新颖美观,色香味形俱佳,地方风味浓郁。我们美餐一顿,吃的很好。价格也不贵。
第二天,我们开始了在武汉的正式游览。我们首先来到了武珞路大东门立交桥下,这里是首义公园的东门。我们在这里进入公园,沿着山路一路上山。
我们来到了龙华寺。早在明成化二年(1466年),明朝太监王定因母病,便在武昌蛇山南麓开出一方净土,御赐匾额龙华寺。后成化十三年、弘治十三年,不断重修扩大,到弘治十五年,该寺有佛殿五座,观音殿、天王殿、山门各三座,钟楼一座,东西廊舍48间,总共有264楹。佛殿巍峨,宝相庄严,桥梁镂刻,柏竹丛绕,终成为一大丛林。清顺治、光绪年间又数次重修该寺,使其成为武昌城内大型寺院之一。
我们沿着山脊道路继续前行,一路的文物建筑展示着武昌的历史文化和名人轶事。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南麓首义公园内,东近抱冰堂,西邻梅廊。由湖北省暨武汉市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七十周年纪念大会筹备领导小组于1981年主持修建,是年10月10日揭幕。碑南向,大理石砌,呈蛊形,高11米。正面镌叶剑英所题碑名。两侧饰稻穗、彩带等浮雕图案。碑座刻章开沅撰、张昕若书赞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碑文。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10月10日,武昌起义也被称为辛亥首义, 首义公园矗立着 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和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与辛亥革命首义战士纪念碑。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碑旁有一组辛亥革命首义战士大型群雕。
首义战士纪念雕像。武昌起义,又称辛亥首义,武汉首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
武昌起义的第一枪,于1911年10月10日晚,由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随后夺取了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所谓新军,是由清廷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训练的“新式”军队,与旧式的清朝八旗军而言,张之洞怎么也没有想到,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湖北新军,最后反而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蛇山炮台遗址,是辛亥革命著名的遗迹之一,1993年重修。辛亥革命武昌首义时起义军曾在蛇山山顶架炮进攻湖广总督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时,起义军打开中和门(即今起义门),接应驻扎在城外南湖的炮队进城,炮队迅速在中和门、楚望台和蛇山山顶架炮向湖广总督署发起猛烈进攻。在激战中,蛇山的炮火有效击中总督署,形成巨大火光,指引起义军迅速攻克总督署。
蛇山,我们行进在蛇山的山脊上,道路两侧沿途矗立着辛亥革命人物、烈士的纪念塔、纪念雕像和纪念馆。
武汉市黄鹤楼公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西山坡特1号,地处蛇山西半段,总占地面积403000平方米,分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因唐代诗人崔颢题下《黄鹤楼》一诗而闻名于世。黄鹤楼与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
黄鹄山记
江汉朝宗处,南岸丘陵起,逶迤蜿行,因状名蛇山; 费祎乘鹤飞升,以鹤鹄通,三楚仙踪又号黄鹄。 其高冠诸峰,夏日烟轻,秋月霜冷,留吴云驻鄂,迎北雁南翔。 西峙雄楼,面大别、瞰晴川,控岳阳、凌滕阁,枕巨流而激浪,腾烟波更轩昂。 落梅五月,引崔诗李酬,神游八极,千古绝唱。 凭栏北望,仰天长啸,岳武穆悲壮。 整顿乾坤,奋起湖广,张文襄自强。 武昌首义,志士铁血,红楼共和旗扬。 黄鹤百年重归,桥飞十架,烟生万井,更怜芳洲晚照、璧月流光;奔竞职场,尤需结盟鸥鸟、濯缨沧浪。 记江城胜境:天临地涌,尘世降仙乡。
岁秩癸未孟冬,冯天瑜撰,立言书。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东吴孙权始建黄鹤楼,初为军事瞭望所用,历史上的黄鹤楼屡毁屡建,1985年重建对外开放。黄鹤楼坐落在海拔61.7米的蛇山顶,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
1997年,湖北省旅游局授予武汉黄鹤楼公园“优秀旅游景点”称号,2007年,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获批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最后一座“清楼”,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5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拆迁至蛇山西部、京广铁路跨线桥旁。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黄鹤楼重修工程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更高大雄伟。
黄鹤楼坐落在武汉市黄鹤楼公园西区,海拔61.7米的蛇山顶,1985年重建对外开放,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黄鹤楼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
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吴大帝孙权修筑夏口城,于城西南角黄鹄矶建军事楼一座,用于瞭望守戍,即黄鹤楼。
南朝宋大明六年(462年),文学家鲍照首作《登黄鹄矶》诗于黄鹤楼;泰始五年(469年),祖冲之撰成志怪小说《述异记》讲述有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为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
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史学家萧子显撰《南齐书》称黄鹤楼神话中驾鹤仙人为王子安,使黄鹤楼更具现实色彩。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诗人崔颢作《黄鹤楼》七律诗,黄鹤楼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
唐永泰元年(765年),文学家阎伯理撰《黄鹤楼记》,涉及黄鹤楼的传说、地势形制、当时人物活动及感想诸方面;记中指出黄鹤楼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为费祎,形成与《南齐书》中称仙人为王子安不同的说法,进一步发展完善了黄鹤楼传说。
白云阁 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比黄鹤楼仅低10米。因位处公园中心的制高点,也就成为统率东、南、北区的标志性建筑,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也是观赏三镇云彩的最佳处。
“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说的就是长江两岸的蛇山和龟山。长江南岸的山叫“蛇山”,长江北岸的山叫“龟山”。两山隔江而峙,江面烟雨苍茫。宽阔的江面将武汉一分为二,武昌在长江的南岸,而汉口则在长江的北岸。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雄伟壮观的的南京长江大桥,横垮长江担起两座大山。在南岸桥头的蛇山上,矗立着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天下名楼“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1985年;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自古有“天下绝景”之美誉,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与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武汉十大景”之首、“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江山第一楼"。
黄鹤楼东面上的“楚天极目”四个字是由喻育之所题。这些字取自古诗词中的意境,尤其是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极目楚天舒”,但具体题字应更注重表达一种广阔的视野和豪迈之情。喻育之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还参与了五四运动和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等活动。
黄鹤楼主楼为四边套八边形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飞檐五层,攒尖楼顶,顶覆金色琉璃瓦,由72根圆柱支撑,楼上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楼外有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建筑环绕,整楼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檐下四面悬挂匾额,正面悬书法家舒同题“黄鹤楼”三字金匾。
黄鹤楼的一楼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余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
黃鶴樓記
唐 ·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甲子冬王遐举书
陈继祥安志友刻
古代绘画中的黄鹤楼。古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已无法确切知道清代以前古黄鹤楼的具体建筑形象。古代绘画作品中所描述的黄鹤楼,可以视作古人对黄鹤楼的美好想像,但不一定是当时黄鹤楼形象的真实写照。
清代黄鹤楼,清代所建的黄鹤楼,基本上都采用 “高三层,攒尖顶” 的塔式楼阁形式,同治楼是典型的代表,清楼以其高大的体量、奇特的造型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武昌古城独一无二的地标。
三楼《人文荟萃》壁画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华其敏创作。这三幅相连的“绣像画”作品,描绘了唐宋时期到过黄鹤楼的13位文化名人的潇洒风姿。
《人文荟萃壁画》该大型陶瓷壁画由三幅相连的绣像祖画构成,描绘了唐宋时期十三位文化名人(从左至右依次是: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岳飞、陆游、范成大)的潇洒风姿,并选录他们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为题款,分别题写在画像的旁边。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这一层楼大厅的“人文”主题。该壁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华其敏教授创作,山东淄博陶瓷厂烧制。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
站在三层楼上倚栏眺望黄鹤楼广场的周边建筑和蛇山风景。山顶上最高的楼阁便是白云阁。
蛇山,又名黄鹄(hú)山,因绵亘蜿蜒,形如伏蛇而得名,头临大江,尾插闹市。蛇山与汉阳龟山隔江相望,是为“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武汉长江大桥东起武昌蛇山,西抵汉阳龟山,是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
蛇山长约1790米,最高点海拔85米,山体呈斜陡长狭形,形势十分险恶。 在长约2公里的山上,历史上建有楼阁亭台20多处,其中以黄鹤楼最为驰名。崔颢、孟浩然、李白、王维、陆游等历代名人均曾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留下“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桃桦深处暖云浮,隔树红妆倚翠楼”等名句。
五楼的《江天浩瀚》壁画由十幅图组成,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楼家本所作。该作品集壮美与优美于一体,沿着万里长江脉络充分展示了浪漫的楚文明和悠久的黄鹤楼文化,极富意境。
黄鹤楼的这组壁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邀请国内艺术领域最高学府的艺术家们共同完成,堪称新古建与新壁画结合的典范,几十年后再看,仍然可以感到中国传统艺术所提倡的中正、博雅之感,“这正是艺术超越时空的魅力”。
名人因名楼而传世,名楼因名人生辉,相得益彰。黄鹤楼的书法、题跋、匾额、壁画,没有一处不是文化的经典,不负文化名楼之称。艺术形式只是时代的烙印,从艺术表达里渗透出来的历史沉淀和纵深,那些根植内心的人文情怀,才是最动人心的。”
站在五层楼上眺望黄鹤楼公园周边风景及蛇山全貌,武汉长江大桥在弥雾中蔚然壮观。
龟山、蛇山,一座“若巨鳌浮水上”,一座“缭绕如伏蛇”,“雄踞江之东西,势若龟蛇环卫”,当地的民众在明末以来便逐渐以龟山、蛇山呼之。如果说翼际山、黄鹄山是它们的本名,那龟山、蛇山则是其俗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
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
唐 • 白居易
江边黄鹤古时楼,
劳置华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
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
红叶林笼鹦鹉洲。
总是平生未行处,
醉来堪赏醒堪愁。
《黄鹤楼》
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
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
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
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
空使含情对落晖!
毛泽东词亭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黄鹤楼在黄鹄矶头,其名虽久,实显于崔颢之诗。李太白见崔诗……遂搁笔而去,是崔之诗名又显于太白。
《和干臣军门辩搁笔亭》
清 • 彭崧毓
搁笔伊谁构此亭,
痴人说梦几时醒。
竟忘斗酒诗无敌,
直立生花管不灵。
捉月何曾江上见,
落梅争恐笛中听。
廓清赖有如椽出,
净扫云烟睹日星。
米芾之癣石,简直到了如痴如癫,无以复加的谑称。米芾的“癫”,是他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他的一切言行中。作为石痴,则表现在他爱石的一些与众不同的行为上。他因为整日醉心于品赏奇石,以致于荒废公务,好几次遭到弹劾贬官司,但他仍然迷石如故,丝豪无悔改之意。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衙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起来:“此足以当吾拜”。于是命左右为他换了官衣官帽,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
唐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 白居易
楚思渺茫云水冷,
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
红叶林笼鹦鹉洲。
《登黄鹤楼》
依稀闻鹤唳,楼上觅仙踪;
翘首眺江汉,低头见彩虹;
两江浮广厦,三镇耸云中;
渺渺千帆尽,滔滔碧浪东。
“落梅轩”之名,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著名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古色古香的外观与景区内的黄鹤楼、白云阁等相映成趣。
当晚,来到丽顿华居酒店的艳阳天金标非遗楚菜美食餐厅,在这里订了一套武昌鱼套餐。
酒足饭饱,晚餐后,夜幕降临,在乘车回宾馆的途中眺望黄鹤楼夜景,华灯闪烁,金碧辉煌。
*** *** ***
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首义广场辛亥革命博物院参观游览,重温辛亥革命的历史,缅怀革命先烈。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有的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有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中国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
中国同 会成立,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以崭新的面貌和姿态登上中国历史舞台,成为革命力量进一步集结的重要标志。
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辛亥革命”的使用开始升温且影响日广。1919年8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中连载《民众的大联合》政论长文,使用了“辛亥革命”一词,并就其内涵有过精炼的阐述。1921年10月梁启超以《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为题,发表演讲,诠释了辛亥革命内涵。第一次国共合作初始,陈独秀撰写《辛亥革命与国民党》,专门探讨革命成功的原因,“辛亥革命”渐成专有名词。
随着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在有关纪念中,“辛亥革命”字样出现得特别频繁。1927年双十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续辛亥革命的精神,矫正辛亥革命的缺陷”。1930年7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
19世纪末,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内部主要表现为国家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等问题;外部主要表现为列强侵略和压迫,导致中国的民族尊严遭到侮辱。这种困境下,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开始反思和探寻振兴的道路。
五四运动前夕的发生:1908年,慈禧太后逝世,清朝政治变幻莫测,形势动荡不安。同年,武昌首义爆发,部分湖北军队起义,但很快被镇压。1909年,袁世凯主持制定了《大总统副总统国会组织法》等政治改革方案,引起了一些进步人士的关注和支持。此后,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行动。
光复会成立:1910年8月,黄兴在日本东京创办光复会,旨在为推翻清朝统治,恢复中华民族的尊严而奋斗。光复会得到了各地爱国人士的响应和支持,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反清民主统一战线。
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南方各省相继响应,爆发了辛亥革命。革命军在孙中山领导下,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此后,全国各地的革命军队和爱国人士奋斗不息,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它爆发于1911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具有重要的意义:
1、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的旧世界已经瓦解,结束了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
2、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的爆发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成功,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民族困境和政治追求,为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促进了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觉醒。为中国民族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爆发标志着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的统治,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觉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依托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武珞路1号,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0000平方米,2008年10月17日,正式开始向观众免费开放。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以收藏辛亥革命时期及辛亥革命人物相关的文物见长的专题性博物馆,已收藏文物数千件,有“辛亥名人字画”、“共和纪念瓷器”、“近代名人家谱”等。
湖北咨议局成立于1909年10月14日。咨议局是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1905年 12月,清政府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湖南巡抚端方、山东布政使尚其享、顺天府丞李盛锋出洋考察政治,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廷先后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及各省语议局章程和议员选举章程,逾令各省筹办路议局。同年9月,湖北设立咨议局筹办处。1909年6月,各厅州县举行议员初选;7月,各府、直隶州进行复选,共选出议员83名。
湖北咨议局的成立,不仅为湖北立宪人士提供了合法的政治舞台,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议政的场所和议政实践的机会。湖北咨议局自1909年10月成立至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虽仅存在了短短的两年时间,但分别于当年及次年10月至11月举行过两次常年例会,分别审议并通过涉及本省学务、吏治、实业、农林、税政、民政、公益、灾赈及地方自治、外交等各个方面的提案31件和38件。除此之外,湖北咨议局还组织参与了全国性的"国会请愿活动"和"拒债保路运动"。
湖北咨议局局址始建于1909年底,1910年9月初竣工,共稀银十余万两。其主体建筑为咨议局议场,系仿照近代西方国家议会大厦而建。后面附属建筑为议员公所,系议员开常年例会居住的场所。
湖北咨议局从1909年10月14日成立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总共存在了两年。而从1910年9月迁入新建的局址红楼算起,它在红楼活动了约13个月。在此期间,以士绅阶层为主体的咨议局议员,一方面热心本省的参政议政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投身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和"拒债保路运动",成为晚清一股有益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由于清廷顽固坚持"皇族内阁"和推行"铁路国有",促成了咨议局议员对清廷所谓立宪的幻灭,促使部分议员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很快附和或转向革命。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场馆总占地面积32111.5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296.79平方米。
武汉革命博物馆为一套班子,五块牌子,下辖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武昌起义门管理所;场馆总占地面积32111.59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9296.79平方米。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武昌红巷13号,占地面积1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并主持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农讲所坐北朝南,周恩来题写“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馆名。
膳堂,这里是农讲所教员和学生进餐的地方。
农讲所学生起居作息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清晨5点军号一响,全体学生携枪在操场上训练一小时,然后按号音整队进食堂就餐,八个人一桌。早餐以馒头、稀饭为主。中、晚餐有六个菜,备有米饭、面食。毛泽东有时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进餐。
武昌毛泽东旧居,位于武昌都府堤41号,占地面积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36平方米,是毛泽东民国十六年(1927年)主持农讲所工作并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的办公地兼居所,是当时中共中央农委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和夫人杨开慧住过的房间。
1927年2月12日,毛泽东结束了为期32天的湖南农村考察回到武昌,居住在这里。不久,杨开慧携子毛岸英、毛岸青从长沙来到这里。
毛泽东白天外出,夜晚伏案写作到深夜。2月16日,他在这里撰写了关于考察湖南农村后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3月5日,这篇文章首先在湖南《战士》周刊上发表。之后,《向导》杂志登载了一部分,长江书店以《湖南农民革命》为题出版了单行本。
杨开慧,1901年生,湖南长沙板仓人。在这里,她协助毛泽东整理文件,抄写材料和招待客人。大革命失败后,回到乡下坚持斗争。1930年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牺牲于长沙。
墙上的照片是1924年夏天,杨开慧与长子毛岸英、次子毛岸青在长沙的合影。
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携夫人杨开慧及儿子岸英、岸青、岸龙居住的地方,也是1927年5月前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所在地。
在这里居住的有毛泽东、杨开慧夫妇及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毛泽东大弟毛泽民、二弟毛泽覃夫妇、岳母向振熙和保姆陈玉英等,还有蔡和森、彭湃夫妇、郭亮夫妇、夏明翰夫妇、罗哲夫妇等。中共中央农委委员方志敏多次到这里参加中央农委书记毛泽东主持的会议。
“ 风雨苍桑六十年,征途坎坷病晚残。倾家会禀凝成泪,为国无私天地宽。”——周文楠
毛泽东和母亲、毛泽民、毛泽覃。
杨开慧母亲向振熙、保姆陈玉英。
周文楠:16岁嫁毛泽覃,儿子6个月大入狱,26岁丧夫,36岁丧子。
1985年,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在《湖北日报》上发表了纪念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三烈士》一文,一件尘封40年的悬案尘埃落定。
得知这一消息,已经85岁的开国上将王震,终于了却心中多年遗憾,而在哈尔滨,75岁的老妇人周文楠是失声痛哭,提笔写下《雄儿,妈妈想念你》,来纪念自己的儿子毛楚雄,她的儿子牺牲时才19岁。
周文楠,广西桂林人,后来在湖南长沙定居。
1924年,19岁的毛泽覃奉命返回湖南省会长沙展开革命工作,并担任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书记,公开身份,是黄家坪颜子庙平民半日学校的一名教师。
巧的是周文楠的侄女周国英在这所学校上学,毛泽覃对这个孩子极为喜爱,经常去周家做家访,一来二去,便认识了周文楠。
周文楠比这位侄女仅仅大2岁,当时正在长沙含光女子职业学校,虽然周文楠身高只有1米5,但举止利落,性格刚毅,很快,毛泽覃便喜欢上了这位小自己5岁的女子。
 与周文楠相识之时,毛泽覃已经成婚,他的妻子叫赵先桂,也是一位进步女青年,与毛泽覃都是在1923年成为党员,革命过程中,二人相恋,并结为夫妇。
然而,爱情是个神奇的东西,没有先来后到。
1925年,赵先桂前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1926年,在毛泽覃的邀请下,周文楠前往广州学习,在这里,二人结为夫妇。这一年,毛泽覃21岁,周文楠16岁。
婚后,周文楠进入妇女运动讲习班学习,渐渐走上革命道路,在广州,周文楠见到了大哥毛泽东,大嫂杨开慧,与他们相处极为愉快。
1927年,秋收起义的前一天,周文楠产下一子,取名毛楚雄。
可惜的是,孩子出生仅仅6个月,由于叛徒告密,周文楠母子二人被反动派逮捕,受尽折磨,母子二人双双患重病。
周文楠的母亲、兄长四处求人,好不容易才将毛楚雄救出,而周文楠,则在狱中呆了2年,直到1930年,彭德怀率军攻克长沙,才被救出,跟随红军前往湘赣苏区。
可惜的是,此时的周文楠与毛泽覃的婚姻,也已经名存实亡,1931年7月,毛泽覃迎娶了自己的第3位妻子贺怡。
1935年4月,红军长征后,留守在苏区打游击的毛泽覃在一场战斗中为掩护战友英勇就义,年仅30岁。
虽然当时的周文楠已与毛泽覃离婚,但多年夫妻,26岁的周文楠依旧悲痛不已,此后,她一直忙于革命,直到1942年,毛泽覃牺牲7年之后,她才开始自己的第二段婚姻。
而在莲花县进行游击活动的周文楠,也在1936年被反动派再次逮捕,幸亏侄儿营救,才在这年冬天回到长沙。
不久,在组织的帮助下,周文楠带着全家来到韶山,在毛氏宗祠教书,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此时,周文楠与毛泽覃的儿子毛楚雄,也已经10岁,于是,周文楠开始向他讲述父辈的革命故事,“骄杨”杨开慧,“衡山朱凤”毛泽建,还有自己的丈夫毛泽覃。
这一切,都为年幼的毛楚雄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
1938年,身在延安的毛泽东给周文楠来了一封信,并附上20块大洋,希望她能带着侄子毛楚雄,一同来延安。
可当时的周文楠已经在长沙展开地下工作,不便离开,未能成行。
看着伯父的信,已经11岁的毛楚雄是激动不已,迫切想要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可惜,当时的他年纪太小,韶山到延安,又隔着千山万水,毛楚雄只能苦苦等待机会。
转眼到了1945年,这一年毛楚雄已经18岁,恰巧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返回延安,途径湘潭,毛楚雄立即找到王震:“王司令,我是毛泽覃的儿子,我要跟您的部队去部队找伯伯。”。
王震是主席手下悍将,早在长沙之时,便与毛泽覃相识,二人是并肩作战多年的战友,看着侄子长这么大,王震开心不已:“好,我带着你去找伯伯!”。
这年9月,毛楚雄离乡,投身军旅,在前往延安的路上,毛楚雄成为教导团第四连一名战士。
虽然身体瘦弱,年纪小,但毛楚雄从不叫苦,跟随战士们一同行军,一同挑水、打扫卫生,王震对他的表现,极为满意。
两个月后,毛楚雄跟随南下支队来到中原军区,被安排进司令部学习收发电报。
不久,抗日战争胜利,全国欢欣鼓舞。然而,蒋介石立即开始着手内战,1946年5月,国军兵锋指向山海关,迅速占领长春、吉林,控制松花江以南大部分地区。
1945年6月,国军集结30万兵力,开始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在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王震等人的率领下,中原军区成功突围。
便在最危难的时刻,毛楚雄数次找到王震,要求下连队工作,但都被王震拒绝。
1946年8月,国军提出“和谈”,中原军区要派代表前往西安,王震觉得,西安怎么样也比跟着大军四处征战安全,于是便让毛楚雄担任我方代表张文津警卫,跟着一同前往西安。
还特意嘱咐张文津、吴祖贻二人,一到西安,就把毛楚雄送到八路军办事处,让同志们把他送往延安。
然而,最合理的安排,却出了意外,蒋介石不愿掌握事实真相的中原军区谈判代表出现在谈判桌上,1946年8月10日,在胡宗南的授意下,行进至宁陕县的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3人被推出沙坑活埋,“秘密处死”。
牺牲时,毛楚雄年仅19岁。
中原军区代表“失踪”,这可是一件大事儿,我方提出强烈抗议,但胡宗南却矢口否认......
毛楚雄牺牲时,他的母亲周文楠年仅36岁,中年丧子,周文楠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更令周文楠心痛的是,她连自己儿子是怎么牺牲的,遗骨在哪里都不知道。
毛楚雄的牺牲,同样成为王震一生的遗憾,建国之后,李先念、王震等人,多次派人察访,可惜,事情并没有多大进展。
1973年,周文楠重回韶山,她先去母亲周陈轩的坟前祭拜,随后又去了毛主席的故居参观。往事如风,记忆封存。30多年前,她的母亲周陈轩和哥哥周自娱,带着她的儿子毛楚雄,三个人就住在上屋场毛主席的旧居。睹物思人,从里面出来的那一刻,周文楠又想起了许多回忆。情到深处,不禁迸发而出。为了悼念烈士父子,周文楠即兴作诗一首,内容如下:
泽覃头颅抛瑞金,
楚雄热血洒秦岭。
父子牺牲各东西,
为国捐躯育后人。
1976年8月,宁陕县东江口镇一单位施工,无意间发现3具尸骨,负责调查毛楚雄3人遇害一事儿的调查组立即前去察访。
经过漫长的调查,终于确定,这三具尸体,便是张文津、吴祖贻、毛楚雄3人。
1985年1月,调查报告摆在了国家主席李先念案头,李先念表示调查清楚。
紧接着,便有了文章开头一幕,时隔40年,周文楠终于找到儿子遗骨。
一九六六年七月十六日,毛主席游泳时乘坐的“W506”快艇,后改称为“7 • 16”快艇,这是“7 • 16”快艇模型。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武汉长江大桥,这边是蛇山,那边是龟山。横跨一江水,担起两座山。横跨大江南北,列车穿江而过。蔚然屹立,雄伟壮观!
大桥那头龟山上高高矗立的电视发射塔。
*** *** ***
艳阳天,我们又来到了艳阳天。
昨天的艳阳天,是艳阳天金标湖北头牌菜非遗武昌鱼“鼎汤黄焖武昌鱼”。
今天的艳阳天是彭刘杨路对过的艳阳天美食一条街。我们在这里预定的是“招牌蟹钳热干面”套餐。
今天结束了在武昌的参观游览,明天就要穿越武汉长江大桥,跨过长江,到长江的对岸,汉口去参观游览。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VV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