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午后的柏油路蒸腾着热气,而距离城区几公里外的文化活动室里,比天气更炽热的,是砥柱之声朗诵社二十五位成员的热情。为了赶在八一建军节前完成慰问演出的大合诵节目,这群平均年龄近六十多岁的朗诵爱好者,正穿着厚重的八路军灰布军装,在活动室里一遍遍重复着台词。汗水浸透了衣领,贴在后背勾勒出深色的痕迹,却没人顾得上擦一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前方的指挥手上,耳朵里灌满了彼此的声音,只为让《八一军旗,永远飘扬》这首合诵,在慰问演出那天,能成为献给军人最赤诚的礼赞。
一袭军装穿在身,重燃岁月豪情
“大家注意站姿!想象自己就是当年的八路军战士,腰杆要挺得笔直!”排练间隙,社长马景艳一边抹着额头的汗,一边给学员们调整姿势。为了让演出更有代入感,社里特意定制了二十多套八路军演出服:灰布褂子配同色裤子,红红的领章两边挂,帽子上缝着鲜红的五角星,裤脚扎着绑腿。第一次穿上这身衣服时,不少人都红了眼眶。
“穿上它,就觉得肩上有股沉甸甸的劲儿。” 领诵之一的李志刚说。这位平时说话温和,可当念到“南昌城头的一声枪响”时,声音里的铿锵总能让在场的人热血沸腾。他坦言,自己小时候听着前辈讲战争故事长大,站在大家身着军装间,让他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每一句台词都不是念出来的,是从心里涌出来的”。
女领马景艳的嗓音清亮而有穿透力,当她念出“在时光的长河中徘徊,在历史的星空下仰望”时,二十五位合诵成员会不约而同地挺直脊梁。有一次排练到“那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她的声音突然哽咽——前一晚刚看了《建军大业》,电影里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画面,和眼前伙伴们穿着军装的身影重叠在一起,让她瞬间红了眼眶。“那天之后,再念这句词,总觉得有股热流在胸口打转。”
酷暑里的排练室,藏着最动人的和声
“张聪慧,你的声音再往前送一点,和李志刚的领诵要形成呼应!” “秦旭格、葛范军,男合部分的节奏再稳些,别抢拍!” 指挥老师拿着剧本,逐字逐句地抠细节。为了这个大合诵节目,朗诵社几乎暂停了所有日常活动,从七月初开始,每天下午三点到六点准时排练,周末更是加练到晚上七点。
合诵最考验默契,尤其是“英雄的呐喊”“正义的宣告”这样的呼应句,需要二十多个人的声音像一股绳一样拧在一起。一开始,有人声音太轻,有人节奏太快,排练常常卡壳。大家就分成小组,一句一句地磨:女合成员凑在一起练“力量的象征,胜利的召唤”,男合成员对着刻苦练“冲锋的号角,前进的旋律”,领诵的四位更是单独加练,连换气的节奏都要统一。
有次排练到“从秋收起义的号角,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葛范军突然停下来:“这里的停顿是不是该再长一点?要让听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大家立刻围拢过来,拿着剧本反复琢磨,甚至翻出历史纪录片找感觉。等再次合练时,那句台词里的深沉与激昂,让在场的人都沉默了——原来好的朗诵,真的能让文字长出翅膀,带着听者穿越时空。
大合诵里的初心:用声音致敬最可爱的人
“其实这是我们第二次尝试大合诵。”马景艳坦言,砥柱之声朗诵社成立近一年,以前多是单人或双人朗诵,二十多人的合诵对每个人都是挑战。但接到文化馆的八一慰问演出通知时,大家二话不说就接了下来。“军人保家卫国,我们没什么能做的,就想用最擅长的方式,给他们送上一份心意。”
活动室里“军旗的红,是英雄的血;朗诵的声,是我们的心。” 这句话成了大家默默的座右铭。成员里有服过军役的,有亲人正在部队服役的,每次排练到“向英雄们致敬”,他们总会想起自己和亲人穿着军装的样子,声音里满是骄傲。
随着演出日期临近,排练也进入了冲刺阶段。当二十三人穿着八路军军装,完整朗诵完《八一军旗,永远飘扬》时,连路过的单位保洁都会停下脚步,站在窗口听到结束。有一次,一位退伍老兵碰巧来活动室办事,听完后红着眼眶说:“这声音里,有我们军人熟悉的劲儿。”
夕阳西下时,排练终于结束。大家脱下军装,后背的汗渍已经连成了片,可脸上都带着笑意。有人哼着合诵的调子收拾东西,有人互相纠正着刚才的发音,还有人拿出手机,拍下夕阳下叠放在一起的军装——那抹灰布上的红星,在余晖里闪闪发亮,像极了他们心中不灭的敬意。
再过几天,这些声音就会传到军营,传到那些守护着和平的军人耳中。而此刻,酷暑里的排练室,二十五位普通人用最朴素的坚持,把对军人的崇敬,融进了每一句合诵里。当“八一军旗,永远飘扬”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他们知道,这份带着汗水与真心的礼物,一定能抵达最该抵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