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红文学摄影艺术馆,VV,抚顺关(寒江关、锁阳关)新宾南苇子峪三关

山里红文学摄影艺术馆

抚顺关(寒江关、锁阳关)新宾南苇子峪三关

2020-11-24 山里红文学摄影艺术馆 阅读 3428
山里红文学摄影艺术馆
只要一想到它那如龙盘虎踞的雄姿,就不禁会叹为绝世。尽管也还有那么几个白日说梦的狂人,至今还在重复着长城是中国北疆的吃语,但长城内外皆中华,却是中外史籍中共同记载的史实。它是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创造的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牢不能破的伟大精神的象征,历千秋风雨仍巍立而不动,为万世后来树榜样而不朽。不过,要是说到明代的另一段长城——辽东边墙,知之者恐怕就比较少了。(上图:辽东边墙示意图)
其实,辽东边墙,正是明代增修万里长城的浩大工程的一部分。在明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屏卫京畿要地,曾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全面对长城进行了修缮加固;现在仍被称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就是明代始建并命名的。与此同时,在辽东的广裘大地上,也逐渐修筑了一条爬越千山万水的新长城,即辽东边墙。
辽东边墙,西起山海关天险,直抵丹东鸭绿江岸,总长一千七百六十余里。通常被人分为三段;从山海关的铁场堡到黑山县的白土厂堡,称为辽西段边墙,从白士厂堡到开原的镇北关,称为辽河套段边墙;从镇北关到丹东江沿台堡,称为辽东段边墙,即辽东东部边墙。它跨越千山,几涉大河,蜿蜒绵亘在现在辽宁省境内,构成了一道护卫着辽沈平原的森严壁垒。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是辽东东段边墙在抚顺一段的情况。
明朝建国初期,江山是很不稳固的。北部有被推翻了的元朝统治者的残余,东北有女真族的崛起,这些都是对明王朝的威胁。明英宗正统年问,发生“土木之变”,宫廷震动,举国上下一片混乱。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年,居住在苏子河畔的女真族首领李满柱,就曾率兵一万五千围攻抚顺城。到了成化年问,更几乎是无一宁日,明廷损兵折将,失地越来越广。成化二年(1466年)十一月,建州女真攻入鸦鹘山屯(今新宾县苇子峪乡三道关),明将邓佐率五百兵马出击,在双岭遇埋伏战死。
成化三年(1467年)春,建州女真又攻进碱厂及鸦鹘山屯,纵火焚堡门营舍,肆掠而去。这一年的九月,明将李秉、赵辅奉宪宗的命令率五万兵马,分路出征建州,直逼建州女真根据地一一灶突山下的老营,建州女真大部城堡被毁。建州女真人虽然暂时受挫,但对明朝的进袭并未停止,骚扰的区域仍不断扩大。明王朝为了防止建州女真的袭扰,除了选派重臣镇摄,增加官军防守外,还决定修筑辽东东部边墙,企图构筑一道能拒女真于外的坚固防线
山里红文学摄影艺术馆

成化三年(1467年),李秉给朝廷上本,提议要筑立城堡、墩台,修建边壕。这个建议得到了明宪宗的批准,第二年就全面启建抚顺至丹东段的边墙与边堡。这条边墙在抚顺境内全长106公里。由北向东南方向延伸。北起铁岭黄泥洼村,入抚顺境,经张木匠沟,然后折而西南,经山城堡、冀家、李其,接抚顺关所在地官岭,再越浑河,经腰堡、吴家堡子、营城子、五味、金家、抄道、西威子、下马古、上马古、上古,越西厢岭与鸦鹘关(今新宾县苇子峪乡三道关)相接。由此折而向南,经苇子峪进入本溪县桦皮峪。
明朝政府与建州女真贵族的矛盾是复杂的,而且愈演愈烈。在对待边墙的态度上,一方是极力想守住它,一方则是尽力想攻破它。在边墙修成之后,这种矛盾就分外突出了。特别是到了明万历年间,朝廷日益腐败,辽东武备松驰,而建州女真人在努尔哈赤的统领下,口益强盛,他们犯边的次数更加频繁。万历末年,辽东边墙名存实亡。正如史书上记载的那徉,“沿边墩台,大半崩塌,虽有存者,又低矮,且泥土半砌,一掘即倒。”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辽东总兵官李成梁放弃鸦鹘关,在原关西五十里,重建鸦鹘关,并且在新关东侧,沿南北向重新修筑了一条边墙。万历新边北接王家原边,经西川、板石沟、孤家、金斗峪、双台沟、三道河子与旧边相会。(上图:红土岭土筑边墙遗址)
在修建边墙的先后,抚顺境内还修筑了二关四堡。
抚顺关,明天顺八年(1464年)建,与抚顺马市同处一地。抚顺关是女真与明王朝交通贸易的必经之地。明朝廷厉来把这里做为政治、经济、军事要地加以控制。抚顺关的位置在官岭村东,当地称为南城地的地方。现存关门遗址,长60米,宽40米,高2米,关门两翼的城墙遗迹尚在,北部较为清晰。
鸦鹊关,成化四年建。它是明辽东重镇——清河堡的北方门户,为明关防要地。鸦鹊关设三道关隘,头道关设在边墙线上,位在今三道关村南300米处,残址清晰。二道关在山坳里,当地称作滴子头的地方,两山对峙,险要骇人。三道关在当地称作石柱子的地方,这里巨石突兀,高约30米,形成天然的关卡。
会安堡(又称会元堡、浑元城,在今郊区会元),城周围约四里,原有二门。现在北墙及东墙尚存残址。东州堡(又称东州城,在今抚顺县大东州),城周围约四里,东西也设有二门。马根单堡(又称马哈丹堡、马金丹堡,在今抚顺县马郡),城周围约二里,城墙是用青砖砌筑的。以上三堡为成化四年(1468年)建。还有散羊峪堡(又称山羊峪堡,即今抚顺县山龙峪),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
山里红文学摄影艺术馆
辽东边墙的修筑是因地取材,有石用石,遇土用土。为了坚固,有的地方还将土墙包砖,称为砖墙。从铁岭的懿路到抚顺大东州的一段是土墙,墙底宽4米,高4米,用夹板夯实,顶部有垛口。从东州起到马根单,是劈山墙,也就是利用天然山崖,把斜坡凿成峭壁。从马根单起至孤山,是木柞墙。木制边墙是边墙建筑材料中最低劣的一种,它易腐、易燃,难保安全。
抚顺境内边墙的三段筑法,并不是绝对的,木柞墙段内也筑有土墙。现在我们看到的鸦鹘关附近的边墙,就是土石杂筑、还夹有劈山墙,从东州至马根单段内也有土墙存在。(上图:边墙遗址)
关于边堡的建筑,砖、石、白灰的使用最为广泛。土的应用更不必说了。墙基大部用规整的条石修造,上部多用硬度高的大青砖包砌。白灰施于建筑物缝间,起粘结作用。所用的白灰,大部为生石灰。现存马根单堡的墙址,完全属于这一类型。
从嘉靖至万历的一百一十年间,朝廷曾拨资对辽东边墙全而修复四次,局部修缮五次。仅嘉靖四年一次修复,就用去太仓银和地方征集银四十三万两之多。万历三十七年 (1609年),熊廷弼维修散羊峪、马根单等堡及附近壕墙,朝廷又拨银四万二千两。所谓“征集”地方银两,说穿了就是搜刮民财,从劳动人民手中夺取。成化四年(1468年)刮起修边风暴,朝廷规定,沿边民户“男二丁抽一”,“租加半”。这就是说,一家人如果有两个男人,必出一人常年去修边,租税也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因此,大量田亩荒芜,民不聊生,边墙左近之地是一片一“举目望田野,百里无男人”的凄凉景象。明代诗人尹耕,因滴戍辽东,亲见了这陷民于水火的惨状,曾愤而作《修边谣》一首:
去年修边君莫喜,血作边墙墙下水。
今年修边君莫忧,石作边墙墙上头。
边墙上头多冻雀,侵晓霜明星渐落。
人生谁不念妻孥,畏此营门双画月。
确实,一道边墙,万家血泪,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皇柞帝业,在兄弟民族间制造纷争,驱迫无辜相残于兵刃之下,其苦其痛是罄竹难书的。
山里红文学摄影艺术馆

但是,边墙并非边界。一道土石筑就的墙垣,怎能隔断炎黄子孙的骨肉关系?即使是在当初年年修边、岁岁加兵的情况下,边墙内外的各族人民,也是联系不断,共同开发着生息繁衍之地。抚顺关马市当年商贾辐凑的兴旺景象,就是证明。
如今换了人间,百族团园。当年封建统治者强加在各族人民之问的“墙”,早已风剥雨蚀,只有依稀残迹可见。边墙故地,阡陌纵横,稻寂正鲜。那些还残留在村头地边的墙址堡基,虽然不免还勾引起我们一些关于历史往事的回忆,我们却不由得会自豪地想到:历史的硝烟风雨,锻炼了炎黄子孙,同室操戈的痛苦既已永世不复,那么,面对已经败落在荒草荆棘中的边墙,就只会给我们同一个感想一一中华民族的骨肉团结,虽百劫而不移,历万世而更坚。(上图:苇子沟石砌边墙遗址)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323
0
0
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山里红文学摄影艺术馆

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抚顺作家协会会员,钟情于有风景有故事地方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