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1683—1706年)
是第六世达赖喇嘛,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1683年(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1697年被当时的西藏摄政王第巴•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同年在桑结嘉措的主持下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1705年被废,1706年在押解途中圆寂。
仓央嘉措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为罗桑仁青 仓央嘉措。后被迎至布达拉宫,在著名学者桑结嘉措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仓央嘉措是一位才华出众、富有文采的民歌诗人,写了很多细腻真挚的情歌。二十岁时,写出了优美动人的《仓央嘉措情歌》。词句优美,朴实生动,几乎汇集了仓央嘉措全部的情诗。
作为一个大多数人印象中同纳兰一样才华横溢,一样为爱执着,一样为情所伤,仓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所写的诗歌驰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可人世间有太多太多的牵绊,多少人又能做到只顾去爱就好呢?仓央嘉措就写下了自己最痴情的一首诗,短短四句,就付出了一生的深情。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一年僧人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就此一见倾心,但是僧人在修行过程中是不亲近女色的,所以要克制自身不去多情,但是有时候也要去山上选一好坐处,打坐参禅悟道,这个时候入山又担心遇到那位倾城倾国的女子,引起了他再度多情。面临两难的抉择,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既符合自身僧人的身份而又不辜负姑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