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冰💫儿✨,VV,海姆渡文化

@Lin💎✨冰💫儿✨

海姆渡文化

2022-09-03 阅读 2440
@Lin💎✨冰💫儿✨
@Lin💎✨冰💫儿✨

《中华史诗图文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文献集》日前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开篇之作,“河姆渡文化”的阐释与解读成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作成果。

如何将考古、历史与艺术表现互相结合,如何用艺术的方式表现“河姆渡文化”的厚重底蕴?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教授讲述了《河姆渡文化》创作背后的故事。
@Lin💎✨冰💫儿✨
@Lin💎✨冰💫儿✨
20世纪70年代初,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于浙江余姚,是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河姆渡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由一排排木桩、圆木、木板组成的干栏式建筑群。大量的稻谷遗存及陶器、石器、木耜、骨耜等农耕工具的发现,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同时,河姆渡遗址出土有双鸟朝阳纹牙雕、太阳纹碟形器、双鸟纹骨匕、五叶纹陶片和猪纹陶钵等原始艺术品,遗址中,还发现了猪、狗、牛等家畜和犀、象、鹿、虎、猴、獐等兽骨及大量的禽类、鱼类遗迹,还有船桨等水上交通工具。

除了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数支船桨之外,距今约8000年的萧山跨湖桥遗址还出土有独木舟,停放于近岸水域的水港边。跨湖桥等遗址出土的独木舟、木桨等遗物,说明吴越之地的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已造舟行船。也证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发明、行驶独木舟最早的地区之一。

如何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河姆渡文化及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鲜明、独特、有崇高之美的艺术作品?这是笔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河姆渡文化的真实与幻想交替浮现在构思过程中,历史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成为解释这一切的重要答案。

河姆渡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余姚河姆渡村东北,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晚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物质遗存。因此,在创作《河姆渡文化》的过程中,笔者对绘画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不断进行论证和探索。

在创作过程中,笔者以对河姆渡遗址的多次考察和大量出土文物的研究为基础,借鉴古代壁画元素,运用中国画和传统岩彩表现技法,通过想象和逻辑推衍,以完整的构图、丰富的情节、热烈的色彩再现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存环境,体现河姆渡人的智慧、勤劳、和谐以及河姆渡文化的光辉灿烂,歌颂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与辉煌。

为了强调独立性与成熟性,《河姆渡文化》绘画作品运用多维度、多内容、多层次的表现方法,通过对画面空间维度不同场景的叠映和转换,以丰富的表现手法,选取最具代表的形象与符号,对河姆渡人舞蹈、狩猎、捕鱼、采集、编织的勤劳与和谐场面进行定格,力求使每个形象个体都展现出河姆渡文化7000年的积淀与精深。而笔墨结合传统岩彩材料的多层叠加的色彩处理方法,使《河姆渡文化》画面层次丰富、色彩斑驳厚重、人物造型朴素活泼。

作为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河姆渡文化》绘画是反映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因此,还需要突破思维
@Lin💎✨冰💫儿✨
@Lin💎✨冰💫儿✨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中最多的。河姆渡人有意识地在陶土中掺和了炭末来减少陶土黏性、提高成品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黑陶。

为了强调河姆渡人制陶工艺的成熟与先进,《河姆渡文化》绘画的创作运用了岩彩的技法和天然矿物色的塑造优势,在画面中对陶器的质感进行了再现。

在《河姆渡文化》绘画创作中,大量考古出土的象牙雕刻和陶器纹饰被提取出来作为河姆渡的文化符号来丰富画面,使画面体现浓郁的民族性和神秘感。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舟楫也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有学者认为河姆渡人“是舟楫发明和征服海洋的先导”“他们带着水稻向东海和东南亚发展”。这不仅揭示了河姆渡人创造文明、征服自然的能力,而且也显示了河姆渡文化对人类文明具有的广泛影响力。
作品已不存在或设为私密
点赞
更多>
444
0
0
0
分享

扫码下载VV参与互动

@Lin💎✨冰💫儿✨

喜欢唱歌🎤,结交朋友👥👥

TA的作品
热门文章